张万强/文/图

阳朔的较短散文(中岳庙里过大年)(1)

给心灵放个假,2019大年初一,不甘寂寞,经过家人们一番讨论后,决定前往离家不远,交通便利的登封中岳庙去凑凑热闹。感受一番古老的庙院文化。

节日里的中岳庙天晴日丽,人们盛装而出,光鲜亮丽,脸上透漏着喜悦和微笑,一派祥和气氛。庙里庙外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到处是人山车海,平日里无人问津的空闲地也塞满了车辆。通向庙宇的道路上已摆满了小商小贩,叫卖声、说笑声,此起彼伏,传的很远、很远……

始建于秦(公元前221-207年),为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圣地—中岳庙。

中岳庙原名太室祠,西汉汉武帝时已有存在,原为祭祀嵩山太室山神的场所后成为道教的活动场所。南北朝时期,太室祠易名为嵩岳庙,成为中原地区道教活动中心。东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增建太室阙,约在北魏时改为今名,唐代,武则天于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登嵩山加封中岳时,改嵩阳县为登封县。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后的规模。

阳朔的较短散文(中岳庙里过大年)(2)

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中岳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庙宇自中华门起,经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崧高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至御书楼共十一进,中轴线长达650米,共有楼、阁、宫、殿、亭、台、廊等各种建筑400余间,面积1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中岳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挑檐抹角,四龙吞脊,顶覆黄色琉璃瓦,庑殿式建筑,朱墙黄瓦,气势雄伟,素有“台阁连天,甍瓦映日”之称,是庙内最大的建筑,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两侧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镇殿将军方弼、方相,陈列有清代乾隆皇帝所赐铜铸香案、香炉、蜡合和明代铁钟、大鼓等珍品,殿前两侧各立有亭,一曰御香亭,一曰御制亭,两亭均为重檐八角,结构精良,造型优美。庙内古柏森森,有古柏330多棵,碑石林立,有碑刻73品,碑石之中最为著名的是北魏中岳嵩山高灵庙碑;庙中还珍藏有铸造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的四大铁人像,四尊铁人铸像为我国现存镇库铁人之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铸造艺术精品。为全国道教重点开放宫观之一。

阳朔的较短散文(中岳庙里过大年)(3)

我母亲是个无神论者,一辈子不烧香不拜佛,很少进寺庙。而我的大娘、婶婶和邻居的老头老太太们确大有不同,每到大年初一或十五就会自发组织包车到中岳庙进香。百十里的路一天去一天回,小时候常听他们讲,中岳庙的神很灵验,女人生不出孩子只要在这里一拜佛,起上一个泥人娃娃,保证很快就能怀上一男半女。中岳庙的四大铁人也是包治百病,只要你诚心所致在这里拜上一拜,你身体哪个部位不舒服,只要在铁人身上摸上一摸,就会消灾避难抓根去病。

进入中岳庙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太室阙。太室阙是中岳庙前身太室祠的神道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为当时的阳城长吕常所建,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太室阙是古代祭祀太室山神的重要实物见证。阙是建在城门、墓门、宫门、庙门前面的两个相峙对称的建筑物,因中间没有横额,所以叫“缺”,古时候“缺”和“阙”这两个字是通用的。阙的作用其实就是象征性的大门,代表着威严。太室阙是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上刻有汉隶和篆、隶参半的铭文,记述了建阙的缘由及赞颂中岳神的灵验,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阙身雕刻有斗鸡、车骑出行、人物、龙、虎等画像50余幅,是研究汉代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汉代建筑史、绘画艺术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阳朔的较短散文(中岳庙里过大年)(4)

再往前走便是中华门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门额内外分别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简要地说明了中岳庙所处的地理位置。

中华门北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精巧异常。穿过遥参亭,迎面就是天中阁。天中阁在明清之际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今名,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依次看到的便是配天作镇坊,出天中阁沿甬道拾级而上,其后便是木结构配天作镇坊。它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配天作镇枋后为松柏掩映的崇圣门。此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得名。

阳朔的较短散文(中岳庙里过大年)(5)

接下来就是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在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栩栩如生,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珍品。

崇圣门过后便是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化三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

化三门之北是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此门创建于金世宗大定年间,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梁材、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

阳朔的较短散文(中岳庙里过大年)(6)

说话间便来到峻极门,这里安放收藏有许多珍贵文物,还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狮、庙固等。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众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嵩高峻极坊屹立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黄瓦盖顶,雕梁画栋,剔透玲珑,式度秀丽,是清代木结构建筑的精品。

跨过嵩高峻极坊,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一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是高山规模最大的建筑。

走进中岳大殿,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彩绘天花板上的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藻井的雕刻艺术极为精湛,蛟龙卷须昂首,盘绕升腾,玲珑可爱,巧夺天工。

阳朔的较短散文(中岳庙里过大年)(7)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橱上悬有康熙帝御书“高高峻极”四字横匾。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9公元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三”字样的“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

中岳寝殿。峻极殿的后面,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建筑为岳寝殿。它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重修。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

岳庙看点很多,除了中轴线上知名建筑之外,两厢还供奉有文官武将,十二生肖、十八罗汉塑像等,人们可根据自己所崇拜的偶像祭奠膜拜。这些我们不必一一去追究他的出处,实质上这些被供奉的神灵,多半是历史上功勋卓著的人物,也是一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和英雄。

阳朔的较短散文(中岳庙里过大年)(8)

中岳庙历史之悠久,文化之厚重,人称小故宫。虽历经风雨沧桑,灾害侵扰,却毅力不倒,保存完整,不仅在中原乃至在全国实不多见。因为是除夕,游人多为香客,很少有人去探究庙宇的古老与久远,人文与历史,艺术与传承,古建之奥妙。尽管庙院里制定了禁烧高香、冥币、五色纸张等禁忌,但仍见香炉里烟火旺盛。他们正在传承的是顶礼膜拜,三拜九叩等中华古老的民俗文化。寄托对先人的尊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真正要想弄懂中岳庙的古老历史,文化之奥妙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节日里的中岳庙,做法、诵经、钵盂声声回荡于庙院,没有了往日的清净,看完整个庙院已是下午两点多钟的样子,家人们随同香客来了碗斋饭或坐或力毫不讲究,尽管不是大鱼大肉但吃得蛮香。离开庙院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回首观望,中岳庙毅然静静矗立在那里,它不仅记录着过往的历史,更加见证着今天和未来。2019年的除夕春节的第一天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度过啦,我们在感叹岁月无情的同时,更加留恋着春节的短暂,时光的荏苒!

阳朔的较短散文(中岳庙里过大年)(9)

阳朔的较短散文(中岳庙里过大年)(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