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今山东临沂市)王氏,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因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精研体势,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尤其在绍兴兰亭挥毫书就的《兰亭集序》,被后人奉为“古今文墨之神迹”、“天下第一行书”,也因此留下了一段佳话。自此,绍兴兰亭就有了“书法圣地”之美誉,引领后世书法爱好者,一代又一代地在书法的浩瀚大海中前行。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1)

来到绍兴兰亭就被其秀美的山水风光,雅致的园林景观所吸引,作为书法圣地整座园林以王羲之事迹典故而展开,鹅池、兰亭碑、曲水流觞、御碑亭、王右军祠、兰亭碑林逐一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些建筑精巧古朴,不可多得的园林杰作,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们前来朝拜。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2)

“鹅池”,是兰亭的第一个景点。池水清澈碧绿,白鹅翩翩起舞,似乎在诉说着王羲之爱鹅、养鹅、书鹅的美好传说。王羲之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据说王羲之外出只要看到鹅,就会驻足凝立,观望鹅的形态,因此也有了“王羲之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3)

鹅池边立有石质的三角亭“鹅池碑亭”。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间建,上书“鹅池”二字,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为王献之所书,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也被人们将之称为“父子碑”。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4)

“兰亭碑亭”是兰亭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碑亭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遗憾的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砸成四块,后于1980年修复,但已留下了“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遗憾。当年很多民众都喜欢用手去摸这块石碑,已被摸得非常光滑,所以又称“君民碑”。为保护遗迹现已加上了护栏,避免更多地触摸。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5)

“曲水流觞”是兰亭非常著名的景点。一条“之”字形的曲水,中间有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四个字。显现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描绘的情景,“天下第一行书”三百二十四字的《兰亭集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诞生的。这里也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来这里仿效王羲之,饮酒赋诗,兰亭雅集。每年的书法节都要在此举行曲水流觞的雅集盛会。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6)

“流觞亭”是为纪念“曲水流觞”活动而修建,亭上匾额“流觞亭”三个大字为光绪江夏太守李树堂所题。旁边对联:“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是由徐生翁撰句,兰亭书会会长沈定庵先生所写。亭内陈列着由“兰亭修禊图”、“曲水流觞图”及当年的流觞用具复制品,向游客展现着王羲之曲水流觞的场景。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7)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8)

“御碑亭”,亭高12.5米,八角攒尖顶,重檐翘角,始建于康熙年间,1956年毁于台风,现在的御碑亭重建于1983年。亭中的巨碑“御碑”,碑高6.86米,宽2.64米,重约18吨,碑底为须弥座,碑冠勒云龙浮雕,系清朝原碑,已有300多年历史。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书风秀美,雍容华贵。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9)

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书法飘逸,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兰亭的仰慕之情。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世所罕见,所以又称祖孙碑。御碑曾经历了很多劫难,所幸仍保持完好,值得庆幸。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10)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11)

御碑亭附近的“临池十八缸”是兰亭的一个参与性景点,由十八缸、习字坪、太字碑组成。它是根据王献之十八缸临池学书、王羲之点大成太这一典故而来。相传王献之练了三缸水后就觉得写得很不错了,有些骄傲,于是他写了一些字拿去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并不满意,特别是其中的一个“大”字,上紧下松,一撇一捺结构太松,于是随手点了一点,变成了“太”字,说“拿给你母亲去看吧”。王羲之夫人看了后,说:“吾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听后非常惭愧,知道自己的差距,于是刻苦练习书法,练完了十八缸水,长大后也成为著名的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为“书法二王”。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12)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13)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14)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15)

兰亭书法40幅(天下第一行书就出自这里)(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