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历,Windows平板电脑的历史远远早于苹果iPad,但就知名度而言,iPad却荣登“平板电脑”领域的头把交椅。究其原因,还是早期Windows平板电脑的错误定位,让其错失了领军行业的机会。

开创平板历史的Tablet PC

曾经,平板电脑和笔记本在设计上还没有今天这般泾渭分明,“是否配有触控屏幕”是区别两种设备的核心参数。然而,点触式的操作还需要OS进行“技术支持”。因此,“Windows平板电脑”正式被业内认可的时间节点,就是微软于2001年推出“Windows XP Tablet PCEdition”操作系统的历史瞬间,而Windows平板电脑在这个时期也被广泛定义为“Tablet PC”(图1)。

如何看微软平板型号(Windows平板的峥嵘历史)(1)

图1 Tablet PC的原型机最早于2001年亮相,比尔盖茨是此项计划的倡导者。盖茨当年曾放出豪言:“这是一个毫无界限的PC理念,我相信它将在5年内成为美国最热门的PC产品。”

没错,Tablet PC其实就是配备了旋转式触控屏幕且预装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系统的笔记本。在Tablet PC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原IBM(现联想)旗下的ThinkPad X Tablet系列(图2),从X41T开始到S230u Twist,这种旋转触控屏幕的机身结构一直延续至今。

如何看微软平板型号(Windows平板的峥嵘历史)(2)

图2 没错,Tablet PC就是这种形态的笔记本,至今ThinkPad旗下还有类似设计的产品,比如最新的S230u Twist

可惜,Tablet PC从诞生伊始就注定要以失败告终。原因很简单,就连最新的Windows 8.1对触控操作的优化都不够好,你还能指望10多年前的XP系统有“人性化”操作的机会吗?此外,这种旋转触控屏幕与机身连体的设计形式,也注定它不会很轻薄,再加上“绝对高端”的市场定位,Tablet PC从未被普通消费者所认可。

昙花一现的UMPC和MID

作为Tablet PC计划的推动者,“Wintel”联盟(微软和英特尔的英文缩写)也认识到了这种大块头在便携性和成本方面的缺陷。于是自2006年起,UMPC“Ultra-Mobile PC”和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概念孕育而生。严格来说,UMPC才算是“平板电脑”的雏形,它采用了7英寸或更小的触控屏幕,搭载英特尔超低压版处理器,并预装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系统(后期Vista系统也内置了Tablet PC的组件)。

如何看微软平板型号(Windows平板的峥嵘历史)(3)

图3 索尼在2006年推出的UX17C,4.5英寸屏幕+超低压赛扬M处理器,滑盖键盘和517g重量在当年可是很多时尚达人的梦中情人。要知道,其他品牌的UMPC还多以7英寸为主,而且造型也不如UX17C这般炫酷

小提示

UMPC和MID的概念存在冲突,而当年业内普遍将5英寸或以下设备称为MID,而UMPC则以5英寸以上的屏幕为主。

UMPC和MID虽然解决了便携问题,但仍然存在性能孱弱,触控体验不佳的缺点(电阻式触控技术),因此在很长一个时期都仅仅时尚达人手中的玩物。作为最广泛的消费群体,普通用户只能在电影里看到此类设备大放异彩。于是,一股被压抑很久的“平板情结”开始蠢蠢欲动,等待着一个爆发的时机……

iPad敲响Wintel联盟丧钟

2010年1月27日,当乔布斯正式将iPad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消费者被压抑许久的“平板情结”终于得以释放(图4)。因为,iPad解决了Tablet PC和UMPC所面临的诸多麻烦:用电容式触控技术解决操作难题、用iOS系统替换Windows实现易用体验、ARM架构芯片和超大电池不再担心续航缺陷,而499美元的上市价格,更是将素以“土豪专用”自居的Tablet PC和UMPC们打回了原型。

如何看微软平板型号(Windows平板的峥嵘历史)(4)

图4 感谢乔布斯和iPad对平板电脑市场带来的革新,没有这股春风,也许今天的平板电脑还会停留在UMPC和MID的概念阶段

可以说,iPad重新定义了平板电脑的设计形态以及操作思路,并在价格上首次向普通消费者示好。随后,借助谷歌Android系统的东风,Android平板电脑则以更亲民的姿态呈现在了我们面前。iPad的成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没有Windows系统的设备也能叫“电脑”,无需键盘鼠标也能“好玩”。

有高兴的就有哭的。在iPad发布之前,“上网本”正在传统PC领域大杀四方,凭借小巧身材和低廉的售价,让用户忘记了还有Tablet PC和UMPC的存在。然而,随着iPad和其他Android平板的上市,上网本也如昨日黄花迅速衰败。没有笔记本性能强,不如iPad好玩,上网本死的并不冤枉。

Wintel痛定思痛的几番尝试

当iPad成为新一代平板电脑的标杆之后,在该领域早已耕耘10年之久的Wintel联盟却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追随者”。此时的消费者已被“惯坏”,在他们心中的平板电脑应该具备和iPad一样的便携性、有流畅的触控体验和好玩的APP,最重要会用iPad的价格去衡量其他品牌平板是否具有性价比。因此,Wintel联盟开始转型了:

如何看微软平板型号(Windows平板的峥嵘历史)(5)

图5 很多变形超极本/超薄本以为加上触控屏幕就能和平板电脑PK了,这其实是很危险的想法。用户喜欢买平板是因为它足够迷你便携好玩,真正有办公需求的,宁可同时购买一款笔记本和一款平板

给上网本换上触控屏幕——失败,因为上网本性能太差;给笔记本装上触控屏幕——失败,因为笔记本太过笨重;提出触控式超极本/超薄本概念——失败,因为价格超标。上述设备更深一层失败的原因是,长得“不像”平板电脑。

终于看到“翻身”的机会

实际上,Wintel联盟的平板梦从未中断,微软将Metro(动态磁贴)界面引入Windows 8/8.1就是为了触控体验;英特尔在上网本领域定制的Atom处理器,也一直在为实现高性能低功耗而做着技术积累。时至今日,微软有了更适合触控操作的系统,而英特尔也推出了无需风扇散热的高性能处理器,当二者结合后,让Windows平板即可具备iPad一样的便携特性,又拥有主流笔记本性能表现的机会。那么,这一次的Windows平板能让我们满意吗?

如何看微软平板型号(Windows平板的峥嵘历史)(6)

图6 基于最新BayTrail-T平台设计的Windows8.1平板既小巧便携,在价格上也突破了Windows平板电脑的价格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