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入门演示(写程序玩编程拥抱智能时代)(1)

新时代好少年丁畅

科学迷丁畅是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部应元班的学生。从小到大,一切与科学有关的书籍、电视节目都是他的最爱。他曾获得第13届、14届广州市明天小小科学家竞赛一等奖,第29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位爱好编程的少年,凭借坚持和辛勤的汗水,为实现中国智能创新梦而努力拼搏着。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通讯员穗文明

从初中开始,这位小科学迷课余时间开始钻研编程,自学相关的计算机语言、数学知识,掌握了数学建模和灵活运用算法的能力;可熟练掌握C 等语言,用代码编写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如编写抽号器、编辑器插件、网页爬虫等,曾编写独立创作的横版过关游戏,不断调试和增加新功能,至今已经开发五六个版本。初中起,他参加了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获得初中组两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

进入高中后,丁畅在2018年11月获得NOIP高中组一等奖,同时在广东省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GDOI)、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冬令营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2019年制作的信息科微电影《Junior——BQB》获得学校师生一致好评,平时更是利用编程辅助学习。

对信息的爱好,源于他对创新的追求。他说,热爱信息技术,是因为通过编写代码能够开发出这个信息时代里自己和他人需求的智能产品;在日渐智能化的科技创新时代里,他要肩负起使命,在智能科技、高端芯片与软件等领域勇攀科学高峰,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思维能力强、注重学习方法训练,各科成绩优秀的他是二中高中部应元班数学研究小组组长,与同学们一起开展数学兴趣活动。对于经常遇到的难题趣题,他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不厌其烦地给同学讲解,或者与同学共同讨论,在交流中拓展学习、共同进步。

为了解国内外大事、开阔视野,他日常阅读大量书籍以及《广州日报》《国家地理》等高质量刊物,并开展研学活动,在学校读书节中表现突出,制作的10多分钟微电影《new file》受到师生好评。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丁畅在网课中游刃有余,并帮助他人进行网课学习,投身社区疫情防控一线。上网课期间,他除了上好规定的班级网课,还找来其他班级老师录播的优质网课听讲,并不时回看,博览众家之长。

“这些网课精品往往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一堂课就是一个大专题,收获很大。”丁畅说,“就像一颗知识胶囊,浓缩了该知识点的全部内容,是在校上课享受不到的福利。”相比较于碎片化地学习知识,他更偏向于先搭好理论框架,再将各个知识点进行细化。有疑问则马上提问,各科老师随时在线,有问有答。《广州日报》曾对他上网课的体会进行了报道分享。

今年3月初,“广州电视课堂”开播,各个学校开始上网课。丁畅给邻居低年级学生下载“新花城”APP,通过网站PC端、微信公众号、分享页链接等方式,帮助他们在电视、电脑、移动端及时收看网课直播或回放,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优势解决了不少上网课过程中的问题。

丁畅每天收看新闻联播、阅读《广州日报》,与父母一起探讨疫情及防控形势。课余时间,他还当起了小区志愿者,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向居民宣传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在小区单元楼道张贴通告,在小区大门口帮助进入人员测量体温、信息登记、督促戴好口罩,帮助老年居民扫穗康码登记,帮助邻居取快递等生活用品。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志愿者的青春担当,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