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因南京(商丘)任期未至,更愿在徐州多陪哥哥几日,这一停,就是百日有余,从四月下旬,停到了当年的中秋。

尽管公务繁忙,苏轼仍尽量找出时间与弟弟相处,珍惜这难得的兄弟共处时光。

公务之暇,苏轼一想到弟弟总还是要远行,心中倍感凄凉。他再又发下宏愿,纵然现在有千里阻隔,但人生总会退休,待到那时,必要与弟弟相伴共游十年。现在之所以还要在官场里苦捱苦做,只因自己没有丰厚的家产,实在不是因为什么雄心壮志。眼见汴京城内官员成群结队,谁也不会和我这在野的闲官有什么瓜葛吧?

苏轼这个人,在性格上有很多侧面,有时会豪情壮志,有时会侠骨柔肠,但无论如何,只要想到老弟,什么抱负啊理想啊,都在瞬间烟消云散,在中国,从古到今,真是再难找到一对友爱到这种程度的兄弟了。

苏轼将这样的想法润色成诗,放入一组《次韵答邦直子由》的诗作之中。(附于文末,自赏)

说句题外话,苏轼这组诗是送给当时的好友李清臣(字邦直)和弟弟苏辙二人的,这位李清臣,又一次见证了苏轼遇人不淑、交友不慎的好运气。

今天二苏留传下来的诗作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是与李邦直有关的。

李邦直是北宋中后期重臣,从仁宗到徽宗五朝为官,其间三起三落,位极人臣。

熙宁九年,李清臣被任命为宿州太守,不久,又被提升为提点京东西路刑狱。

《宋史》对他的评价偏正面,认为其人宽宏大度,中和包容,恪尽职守,是非分明,坚持原则,大局为重,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但在这一层人品之外,在哲宗亲政后,李清臣与章惇成一丘之貉,恢复新法,贬谪旧臣,苏轼亦受牵连远谪岭南。

自是后话。

苏轼明月几时有解说(徐苏02苏轼问明月几时有)(1)

时间转眼来到了早秋七月,某夜风雨作,二苏兄弟同宿逍遥堂内对床夜话,不由得想起当年二人在汴京城郊风雨对床备考的过往,转眼十余年,曾经被给予厚望的两位宰相之材,如今却一事无成,不免有怀才不遇之感。

苏辙想起自己自幼跟随哥哥读书,日夜相守,从不分离,可是这些年在宦海漂泊,聚少离多,于是写诗感怀。(见《圃苏篇》26)

苏轼读后,和诗两首

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於逍遥堂,作两绝句

其一

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

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其二

但令朱雀长金花,此别还同一转车。

五百年间谁复在,会看铜狄两咨嗟。

铜狄:铜铸造的人型,特指汉武帝铸金人

咨嗟:zī jiē,赞叹、叹息。

又过月余,到了八月十五中秋夜,还记得一年前在密州,苏轼写给弟弟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一次,弟弟终于临行,苏轼一定要和他再度一次中秋,当日,呼朋唤友,酒乐同游,苏辙用了同样的词牌,填了一首同样有着无限感伤的离词,送给哥哥。

水调歌头· 徐州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樽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明月几时有解说(徐苏02苏轼问明月几时有)(2)

苏轼对寄一首《阳关曲》

阳关曲·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曲终,熙宁十年八月十六日,苏轼乘舟而行,须知,兄弟下一次再见时,苏轼的世界已经几乎坍塌毁灭了。

苏轼明月几时有解说(徐苏02苏轼问明月几时有)(3)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此节过于伤感,寻找二苏对和的诗词资料时,心情低沉到了极点。

二苏述说兄弟离聚情的诗词,意思并不深奥,纵有古意不解,亦可观其形,感受到那份浓稠的别愁。

希望读者用心体会,只需简单吟诵,应有更多感悟。

次韵答邦直子由五首

其一

簿书颠倒梦魂间,知我疏慵肯见原。

闲作闭门僧舍冷,病闻吹枕海涛喧。

忘怀杯酒逢人共,引睡文书信手翻。

欲吐狂言喙三尺,怕君瞋我却须吞

(自注:邦直屡以此见戒。)

见原:见谅

其二

城南短李好交游,箕踞狂歌总自由。

尊主庇民君有道,乐天知命我无忧。

醉呼妙舞留连夜,闲作清诗断送秋。

(自注:邦直家中舞者甚多。)

潇洒使君殊不俗,樽前容我揽须不。

短李:李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

其三

老弟东来殊寂寞,故人留饮慰酸寒。

草荒城角开新径,雨入河洪失旧滩。

车马追陪迹未扫,唱酬往复字应漫。

此诗更欲凭君改,待与江南子布看。

故人:指李清臣,字邦直。

漫:模糊。

子布:三国时代吴国名臣张昭,字子布

此处苏轼将李清臣比作张昭,表示尊重。

其四

君虽为我此迟留,别后凄凉我已忧。

不见便同千里远,退归终作十年游。

恨无扬子一区宅,懒卧元龙百尺楼。

闻道鹓鸿满台阁,网罗应不到沙鸥。

扬子:指西汉名士扬雄

一区宅:扬雄家族世代以耕种养蚕为职业。扬家五代单传,扬雄在蜀地没有亲族。

元龙:指三国人物陈登陈元龙,百尺楼,泛指高楼。

此典故出自三国时刘备对于陈登的评价。

刘备与吕布账下谋士许汜谈及陈登,许汜认为陈登过于狂妄,当年接见自己时不愿下床。刘备不以为然,指责许汜贪图小利,不值得陈登下床相迎,如果换作自己,我会直接登上百尺高楼仰卧。

鹓鸿,yuān hónɡ,原意为鸿雁整齐的飞行队列,比喻朝官的班列。

沙鸥:比喻在野的官员

其五

五十尘劳尚足留,闭关却欲治幽忧。

羞为毛遂囊中颖,未许朱云地下游。

无事会须成好饮,思归时欲赋登楼。

羡君幕府如僧舍,日向城南看浴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