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都知道,以成渝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人把辣椒叫“海椒”。

有文化的人还知道,之所以叫“海椒”,是因为辣椒并非原产我国,而是从海路传到我国的物种。海南人叫“番椒”;蕃,即外蕃。

为啥四川人把辣椒叫海椒(湖南人告诉四川人)(1)

红海椒

问题是:最初称辣椒为“海椒”的人,是湖南人!准确地说,很可能是湖南邵阳新宁县人——新宁人告诉四川人:这个东西叫“海椒”。

作为新宁人,我们从小就说“海椒”;上大学以前,我以为全世界人民都把那个东西叫海椒。上了大学才知道,只有我们新宁县,而且只是以县城为中心、以30公里为半径的人才说“海椒”。

再后来才知道,我国西南地区的人也叫“海椒”。

能把文章看到这里的人,肯定骂我“扯鸡八蛋”,别急,重要证据来了: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宝庆府志》(宝庆,邵阳古称)称之为〝海椒”,这也是目前所见国内最早的将辣椒称为 “海椒”的记载。还有乾隆《楚南苗志》:“辣子,即海椒。”楚南,指湖南南部,含邵阳。

据史料记载,四川人原本不吃辣,辣椒传到四川的时间,当在乾隆、嘉庆之际,那时四川各地的方志记载,才开始出现“番椒”、“海椒”、“辣子”。

康熙是嘉庆的曾祖,可见,“海椒”在四川的出现比新宁晚了三四代人。

为啥四川人把辣椒叫海椒(湖南人告诉四川人)(2)

青海椒,红海椒

当然,码这些文字的目的,不是为了争夺“海椒”的命名权,而是想证明:新宁可能影响到四川的语言。

90年代先看《哈儿师长》,后看《山城棒棒军》,我发现听川渝方言对话,畅通无阻,虽然音调差别大一些,但很多很有特色的词语,竟然是那么接近,甚至完全一样,这里稍微举例:

哈戳戳:傻子

打标枪:拉肚子

走哪切:到哪去

勾倒脑壳:低着头

箍倒:抱紧

我手都举lia嘎咧:我手都举累了

捞轻:很轻

掰子:跛脚

背时:倒霉

巴在一起:粘贴在一起

紧骇得:很能吃

还有很多,不一一举例。当然,有人会说,湖南还有别的地方也有这类词汇,但这么多,而且声韵调相对接近四川方言的,可能就没有了。

当年看电视时总是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新宁话与四川话有这么多相似之处?

难以用“巧合”等原因解释,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

新宁只与广西交界,与四川相隔千山万水,而且新宁地处山区,自古交通不便。我想,可能是某个朝代,有位四川籍的官员来我们县做县太爷,于是地方小吏乃至黎明百姓,觉得模仿县太爷的调调、词汇说话很有派头,于是就形成了“海椒”这种特殊的方言。

但这种猜测毫无依据。

最近结合“湖广填四川”和“陈毅祖籍”两个史料,推翻了原来的猜测,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新宁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四川话!

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湖南人比例不低,新宁虽然没有详细数据统计,但在网上我就遇到好几个四川人祖籍在新宁黄龙镇,有陈姓和何姓,其中一个从没有回过新宁,但向我打听黄龙现在的情形。

而当年移民记述最清晰的是陈毅元帅祖先移民的情况。

陈毅元帅的祖籍,湖南省新宁县扶夷江岸的黄龙峰佳山。陈毅八世祖陈尧镜居住峰佳山茂庐大院。据扶夷陈氏族谱(湖南新宁,民国22年创修)记载:尧镜,壮年徙川。其家族当年40余户一齐离祖黄龙峰佳山。

如果像陈毅祖先这样的新宁大家族,移民四川的多几个,是不是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地的语言,甚至是文化?

陈毅生前多次告诉其后代,他们祖上是湖南新宁人。虽然陈毅元帅从未到过新宁,但2011年11月16日,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儿媳粟惠宁来到了黄龙镇黄龙村峰佳山,对这里的老院子仔细观看并拍照留念。近几年,陈毅族人陈世盛、陈世林等,多次从四川来湖南新宁峰佳山祭祀。

为啥四川人把辣椒叫海椒(湖南人告诉四川人)(3)

新宁陈氏宗祠

写到最后,忽然想起新宁人也吃花椒,而周边县市的人一般不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