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吴怡 实习生 田燕如 接珺一
【编者按】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公布首批“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国高校从此开始了“双一流”建设的历史过程。澎湃新闻特推出“大学何为”专题,聚焦中国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试图回答中国高校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备受关注的话题。
今天刊发的是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的专访。
“要让香港理工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占一席之位”——2019年7月,在香港社会形势最为复杂的重要关头,滕锦光接任香港理工大学(简称“港理大”)校长一职,并定下了上述目标。
想要在大湾区发展中占一席之位的不只是港理大,目前香港至少已有7所顶尖高校进驻湾区的内地城市,搭平台、建分校、引人才,各出大招。港理大又该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时机?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本文图片均为香港理工大学提供
在任职刚满两周年之际,滕锦光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坦言,担任校长是全新而又重大的挑战,尤其过去这两年对港理大来说,是史无前例的时期。
港理大走过了“修例风波”的风暴,修复被严重破坏的校园,对内对外多措并举重回正轨,目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高校 城市”的结盟模式之下,港理大联手制造业强市佛山,目前筹办佛山分校的洽谈仍待通关后才可继续。滕锦光称,港理大佛山分校的水平对标的是香港主校区,未来有望两大校区实现资源互通。
近十年来,港理大作为推动国家航天发展的重要一员,深度参与各大重磅项目。滕锦光透露,港理大将继续投放更多资源,为国家未来的太空探索计划作出贡献,2021年新成立的“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将汇集地质学、遥感、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物理学等多个领域专家所长,在航天科技的不同方向展开深入研究。港理大将继续在科研领域追求卓越、引领创新,不遗余力为“嫦娥六号”及国家其他太空探索计划作出贡献。
“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
滕锦光接任港理大校长一职有迹可循,他的身上有着时代变迁的光影。
1964年,他出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县黄田岙村,高中时期他的梦想很简单:成为一名小学代课老师。那时候他大概没想到,多年后自己成为了香港一所顶尖学府的校长。
勤奋好学的滕锦光赶上了国家与时代的一个拐点:恢复高考。1983年,他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毕业,其后拿到了教育部公派留学的名额,前往澳洲、英国学习、工作近十年。
1994年,我国的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扩大,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受到时代的感召,滕锦光来到香港理工大学任教,直至2018年7月,他跨过深圳河,出任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这所学校被视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与前一代人相比,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早前,滕锦光回到故乡的学校作演讲时提到。
2019年7月1日,他回到港理大出任校长。就在5个月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刚出炉。
香港有不少学者与滕锦光有着相似的背景——在内地成长、出国留学、于香港工作,他们对香港的情况和内地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理解,成为促进两地合作交流的重要推力。
现年57岁的滕锦光,几乎有一半时间是在香港度过的,他学会了讲粤语,一点点融入到这座包容的国际大都市。在出任校长之前,滕锦光已在港理大全职工作了24年,期间担任学院院长6年、协理副校长4年。
如今,作为“老臣子”重新回到这个熟悉的地方,他说,最大的不同是工作重心有所转移,不变的是对学校的忠诚和贡献。
回顾这两年,他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校的管理,思考在当前香港面临社会产业转型以及大湾区发展势头强劲的节点上,港理大如何设立新目标,迈上新台阶。
对滕锦光来说,这两年风高浪急,极具挑战性。受到社会风波和新冠疫情的影响,港理大的部分规划推进虽比预期放慢了些,但它多措并举重回了正轨,包括对外布局佛山校区,对内改革科研教学制度等。
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主校区。
在Quacquarelli Symonds(QS) 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中,港理大在2021年表现卓越,比去年跃升了9位至全球第66位,在最新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中亦跃升38位至第91位。在两个重要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港理大都创出了历史新高,跻身全球前100大学的行列。
改革初具成效,反响良好。如今,香港社会秩序已经恢复,他希望接下来能够将更多精力聚焦于学校的发展。
港理大接下来在教学方面将有一项重大改革,学校将推出两大科目,一是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另一个是创新与创业。学生可以把这两大科目作为正常学制时间内的副主修专业。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学校将对主修专业的学习内容进行专门的设计,以腾出时间让学生修读副主修专业的内容。
滕锦光希望为学生提供紧跟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激励香港的年轻一代投身于科技创新事业。说到这些憧憬时,他坐在港理大的一个会议室内,身后写着一句校训——开物成务,励学利民。
“在大湾区占一席之位”
在上任之初,滕锦光曾说过,推动港理大进军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是任内的重要任务之一,要“让港理大在大湾区发展中占一席之位”。
港理大在大湾区早有布局,2000年在深圳设立了研究院,承担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及业界科研专案,截至目前已完成700多个项目。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
而这对港理大来说还不够。它相中了大湾区的制造业城市佛山,2019年与佛山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宣布建设佛山校区。
受疫情影响,建校时间往后顺延。滕锦光透露,双方还在等待合适的时机见面敲定细节,待签署完正式合作协议后,港理大再向国家教育部提交筹备大学的计划书,目前暂未确定建校和招生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佛山在大湾区城市中并不算最耀眼的一个,创新之城深圳聚集了多家科创企业,商贸之都广州的高等教育办学成熟。港理大早前也曾透露过分校选址会在深圳、广州和佛山中考量,为何佛山最终脱颖而出?
滕锦光解释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佛山是大湾区制造业强市之一,跟港理大在科学、工程和技术学科的优势可以相辅相成。
虽然香港高校的基础性科研走在前沿,但由于土地空间不足和产业链不够完善,研究成果转化以及进一步产业化受限,高校到大湾区办学既能发挥学科优势、壮大平台,还能推动湾区发展。
按照佛山分校的初步规划,港理大希望将优势学科与佛山的人才需求相匹配,引入微电子、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工科专业,同时按社会发展需求和科研方向,设立大约20个分门别类的研究所,例如人工智能研究所、海洋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新能源技术研究所等,实现跨学科人员和资源优化整合,针对性地解决现实具体的科研难题。
而从佛山的视角来看,如何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这座城市需要回答的问题。人才是城市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有专家学者提出,佛山未来需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携手大湾区创新资源,发挥数字经济驱动作用,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高等教育是香港所长,同时也是国家所需。港理大所长,亦是佛山所需。”滕锦光这样描述港理大佛山校区未来的定位——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对标香港主校区。
办学起点高的前提是,办学经费充足。去年,港理大(佛山)项目被列入广东省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计划,估算投资307亿元,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
滕锦光透露,相比于广州、深圳,佛山的高校较少,教育经费负担相对较轻,可以给予港理大更充足的财政支持和资源分配。
港理大预计佛山校区初期的生源主要来自内地,而教师将在全球招聘,课程质量、学位颁发与香港主校区标准相同。办学经费方面,除了学生的学费收入外,主要由政府支持。未来两个校区的办学经费是互相独立的,但在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上会有很大的空间。
“高校良性竞争推动大湾区发展”
除了港理大,香港其他六所高校也纷纷在大湾区内地城市落子布局,建设研究院、设立分校、搭建科研合作平台等。
“高校 城市”的结盟越来越常见。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在广州市设立分校区,预计明年9月正式开学;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办分校,预计2023年正式开课;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已于2014年成立,与深圳大学合作;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设立在珠海市,已于2005年成立;香港公开大学也将在肇庆市设立分校区,预计最快2023年完成筹备工作。
另据南方日报报道,9月6日,深港高层会晤暨深港合作会议在深圳举行。会上,深圳市政府与香港大学签署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双方将在深圳合作共建香港大学(深圳)(暂定名),该校主要实施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教育。
怎么看待彼此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滕锦光认为,香港高校在大湾区布局的城市不同,在承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方面,各自的强项也并不一样,彼此之间没有形成太大的直接竞争关系。“必要的良性竞争一直存在,也是推动大湾区发展的动力之一。”
7月份,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到访港理大时,鼓励港理大合力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创新需要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地到实际应用。为了激励校内教师在基础研究之外也深度参与应用研究和科研转化,港理大出台了相关政策,并在不断优化。例如划定教师对专利的商业回报占比,鼓励教师和企业建立联合研究机构,支持教师选择留职停薪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
香港高校大举进军大湾区发展,也难免夹杂着质疑的声音。相关人士担忧,这和高校的国际化战略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和投入的平衡。
对此,滕锦光回应表示,两方面的发展并不冲突,佛山分校的办学经费完全来自佛山,跟香港主校区的资金来源及分配并不关联。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在国际上备受瞩目,到大湾区办学反而更有助于港理大的国际化发展,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吸引力。
香港与内地在开展科研合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壁垒有待解决和完善,比如由于涉及国家财政和政策,由内地机构资助的科研项目经费与拨款绝大部分仅限在内地使用。
滕锦光建议,大湾区或者深圳和香港可以成立共同的研究基金会和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审核、监督各方共同希望资助的科研项目,方便两地更好地合作。
另外,简化两地过关通行手续的呼声也较高。“既然大湾区要一起发展,这些壁垒就需要在最大程度上予以消除。”滕锦光建议,可以把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试点,取消不必要的限制,把双方的政策优势释放出来,再衡量能否逐步推广至大湾区其他地方。
“当然,这都需要过程和时间。”他说道。
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今年6月份,负责“长征”“神舟”“北斗”“天问”“嫦娥”等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科学家团队抵达香港访问,港理大是科学家到高校演讲的第一站。
在会面仪式上,滕锦光介绍港理大时翻出了一张老照片。后来他才注意到那张照片上有他自己。那是14年前,他作为协理副校长参加港理大与国家航天局的合作活动仪式时所拍。
这十几年间,他目睹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日新月异,也感受到两地科研合作的一体同心。
港理大于2006年与国家航天局签订了合作协议,是香港至今唯一拥有国内外太空任务实战经验的高等院校,为探月工程“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以及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做出了重要贡献,研发了“相机指向系统”“表取采样执行装置”“落火状态监视相机”,以及协助选取火星着陆点等。
滕锦光透露,其实早年港理大的团队也参加过欧洲包括俄罗斯的航天项目,虽然港理大负责研发的装置仪器顺利交付,但整体的项目最终并没有成功。而当港理大投身国家的航天项目之后,每一次均大获成功。
“国家的航天项目为理大学者提供了优质的科研机会以及成果转化平台,同时理大学者也通过参与项目支持了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滕锦光说,接下来港理大计划参与“嫦娥六号”的探测工作,并希望未来参与小行星的探测项目。
基于自身的学科优势以及跟航天科技集团的合作,港理大后续还有进一步规划。滕锦光透露,港理大会在深空探测领域继续招揽人才,并增加对“深空探测研究中心”经费投入,争取让中心得到国家层级的认同。
在月球上建设科研基地已被纳入国家航天发展计划。港理大希望借助强势的土木工程专业建立科研团队,参与月球科研基地建造技术的研发。
另外,港理大还希望通过月壤对月球的物质结构和历史进行相关研究,以及研发智能可穿戴技术对太空人进行实时监测。
“港理大的定位是世界一流大学,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追求进步,但至于我们什么时候是世界一流大学,那是留给其他人去评价的。”滕锦光说道。
责任编辑:蒋子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