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制,开始于春秋时代。作为一种边境地区的管理机构而出现“县”是秦统一中国后推行于全国的,而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县”名,却产生于晋国。“县”,在未作地方行政单位之前,与“悬”为同一个字。即悬挂、联系的意思。《说文》“县”字解,曰:“天子畿内,县也。”西周时期,周王的食邑叫王畿或国畿,畿内的土地与周王紧紧“联系”在一起。

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先秦县郡考----到底郡县是怎么来的)(1)

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楚和秦国为代表的县他们都直属于君主秦、楚两国的县,大致是通过兼并战争吞灭小国后建立的。

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如齐桓公予管仲“其县十七”,齐灵公赏给叔夷“其县三百”,县的面积最小。晋景公“赏士伯以瓜衍之县”。晋又“因其十家九县,其余四十县”,合为四十九县。晋改都邑绛为县,又“韩赋七邑,皆成县也”,是以大夫封邑为基础而置县的。齐管仲推行制鄙之制,共立五属,“十县为属”,则是通过政治改革改乡鄙为县的。

两者都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

楚武王灭掉权国,将其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最早是设立在边境地区,到了春秋后期,县制开始逐渐推行于内地。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 ,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县令为一县之长,由国君任免。县之下有乡、里等作为国家对居民进行控制的基层组织单位 。齐、晋的县一般用作对臣下的赏赐,其面积当大于齐。秦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又大于晋。楚国县的面积最大,楚灵王曾以“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其畏我乎”而自豪,其广阔可知。秦、楚的县多归国君直接统治,这也是秦、楚两国公室所以强盛的原因。南方的吴国于余祭三年(前545年)给予来奔的齐相“庆封朱方之县”,也已有县的设置。其制略同于晋,这是因为吴文化多渊源于晋的关系。

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先秦县郡考----到底郡县是怎么来的)(2)

郡的设置要较县为晚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 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而后,晋、赵、吴相继设置了郡。这一时期的郡地位比县为低,但县与郡之间并无相统属的关系。

战国时各国郡的建立,也以三晋为最早。有名可考的最早设置的郡当为魏文侯时的西河郡、上郡和楚悼王时的宛郡。赵襄子二十三年(前453年),“与韩、魏共灭智伯,分晋地而有之”,“魏有西河、上郡,以与戎界边”。楚次之,楚宣王九年(前361年),“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按“巴”在秦,不在楚,一本“巴”作“巫”,当作巫。楚怀王十八年(前311年),张仪言:“秦西有巴、蜀,治船积粟,浮岷江而下,……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可见其时楚确有汉中、巫、黔中三郡的设置。赵武灵王(前325—前299年)“北破林胡、楼烦,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秦设郡晚于三晋与楚,秦惠王后元九年(前316年)得巴国地,据《华阳国志》仍以巴为名置郡。燕设郡最晚,燕昭王时(前311—前279年)燕将秦开驱逐东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先秦县郡考----到底郡县是怎么来的)(3)

随着边防设郡之地逐渐繁盛,内地的县逐渐增多,需要建立起更高一级的管理机构,郡的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形成郡下辖县的郡县制。据《战国策·秦策》,“甘茂对曰:‘宜阳,大县也,名曰县,其实郡也’”。赵国置有云中、雁门、代、上党、河间等郡。代郡辖三十六县,上党郡辖二十四县,河间郡辖十二县。说明当时郡已大于县,逐渐形成郡统辖县的两级行政区划制度。于是就形成了郡、县两级制的地方管理体系。

郡守为郡之长,多由武官充任,有征兵领军之权。郡、县的长官,县有县令或令尹,如魏以“西门豹为邺令”,楚文王以彭仲爽“为令尹,实县申、息”;也有称为县大夫的,如晋赵孟见到绛县的老人,“问其县大夫”;还有称为县公的,如楚庄王语申叔:“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可见各国称谓的不同。郡的长官为郡守。如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战国时代,郡、县作为各个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基本统治组织,其长官由国君随时任免,不再世袭,并发给俸禄,不食封邑。其行政和军事也由国君直接命令指挥,并加以考核。郡、县地方制度的普遍建立,也就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

县的区别。

1.县鄙之县。

封建形成的地域差异。当时国以外的地方叫做鄙、县、野。《楚辞》中所说 国有都鄙,古之制也。那么久形成了国-鄙两圈模式。这鄙可以是县,但也可以不是县。是有一定的区隔。县鄙连用的时候是互指,而邑的话是大一点的聚集地是可数。

2.县邑之县。

此时的县已经和邑具有相通的情况,说明县的范围在扩大。大的可以算是称国。比如楚国占领的陈蔡两县,长官称作县公,但是有些时候又称作国。而晋国有成县49,别县很多。而且此时的县在晋国多数是大夫的采邑,部分属于公室。

3.从县邑向郡县的县发展。

此时郡县时代的县他是国君的直辖地区,长官由国王任命不再具有世袭制。县域面积是人为划定的。而且在县之下还设置了乡里等更基础的组织。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晋顷公十二年。六家大夫灭两家 分祁氏之田为7县,羊舌之田为三县。县具有了独立行政能力不能随意处置了。

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先秦县郡考----到底郡县是怎么来的)(4)

当然整个先秦时期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实行郡县制,本次我以战国七雄为考察点,简略记录各个国家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郡县发展的情况于演变。

本次考察以秦为基础

秦国最初设县为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郡县制虽形成于战国时代,但当时全国仍有封君的封邑与郡县并存。

进入战国时代惠公、献公都分别制县。惠公县陕、献公县蒲、蓝田、善、明氏。十一年县烁阳。商君之后将小乡邑聚为县设立了31县。而后又设置了陇西、北地郡。而对天下进行征伐的过程中,也建立了各种的郡。如蜀郡、汉中郡、南郡、黔中郡等等。

《汉书·地理志》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全国一律以郡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县制度始完全确立。《史记·始皇本纪》云:二十六年,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汉书·地理志》并谓:“本秦京师为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意即在首都咸阳及京畿附近地区另设内史管辖,不在三十六郡之内。

内史和46 郡划分如下:

0. 内史(相当郡) 治咸阳(今陕西省咸阳东)。

领26 县:咸阳、高陵、丽邑、芷阳、蓝田、郑县、下邽、栎阳、重

泉、怀德、临晋、夏阳、频阳、云阳、栒邑、县、好畤、美阳、废丘、

县、武功、郿县、虢县、雍县、陈仓、汧县。

1. 陇西郡 治狄道(今甘肃临洮县)。

领7 县:狄道、临洮、翼县、上邽,西县、下辨、枹罕。

2. 北地郡 治义渠(今甘肃西峰)。

领6 县:义渠、泥阳、泾阳、乌氏、朝那、富平。

3. 上郡 治肤施(今陕西横山鱼河堡)。

领4 县:肤施、高奴、雕阴、阳周。

4. 九原郡 治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

领2 县:九原、临河。

5. 云中郡 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北)。

领2 县:云中、武泉。

6. 三川郡 治洛阳(今河南洛阳东白马寺)。

领14 县:洛阳、河南、平阴、新安、渑池、陕县、宜阳、缑氏、梁

县、巩县、荥阳、京县、卷县、阳武。

7. 南阳郡 治宛县(今河南南阳)。

领13 县:宛县、郦县、阳城、叶县、犨县、胡阳、穰县、邓县、山

都、筑阳、酂县、丹水、析县。

8. 颍川郡 治阳翟(今河南禹州)。

领13 县:阳翟、阳城、新郑、苑陵、尉氏、长社、颍阴、许县、颍

阳、郏县、襄城、昆阳、舞阳。

9. 陈郡 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领12 县:陈县、固陵、阳夏、柘县、苦县、新阳、汝阴、寝县、新

蔡、平舆、上蔡、项县。

10. 砀郡 治睢阳(今河南商丘)。

领21 县:睢阳、蒙县、虞县、栗县、砀县、芒县、酂县、谯县、甾

县、襄邑、外黄、陈留、雍丘、开封、大梁、济阳、下邑、单父、昌邑、

东缗、爰戚。

11. 东郡 治濮阳(今河南濮阳)。

领15 县:濮阳、白马、长垣、燕县、酸枣、宛朐、定陶、成武、城

阳、都关、鄄城、范阳、东阿、茬平、聊城。

12. 济北郡 治博阳(今山东泰安旧县)。

领8 县:博阳、嬴县、卢县、历城、漯阴、著县、平原、鬲县。

13. 临淄郡 治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区北临淄镇)。

领4 县:临淄、东安平、狄县、千乘。

14. 胶东郡 治即墨(今山东平度古岘镇)。

领4 县:即墨、高密、黄县、腄县。

15. 琅邪郡 治琅邪(今山东胶南琅琊镇)。

领2 县:琅邪、莒县。

16. 薛郡 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领11 县:鲁县、瑕丘、无盐、须昌、张县、邹县、滕县、薛县、胡

陵、方与、亢父。

17. 东海郡 治郯县(今山东郯城)。

领12 县:郯县、襄贲、兰陵、缯县、朐县、下邳、淩县、淮阴、盱

眙、东阳、广陵、堂邑。

18. 泗水郡 治相县(今安徽淮北西北)。

领16 县:相县、肖县、彭城、留县、沛县、傅阳、铚县、竹邑、符

离、蕲县、取虑、僮县、徐县、下相、城父、戚县。

19. 河东郡 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

领6 县:安邑、左邑、蒲坂、皮氏、北屈、平阴。

20. 上党郡 治长子(今山西长子城南)。

领3 县:长子、壶关、铜鞮。

21. 河内郡 治怀县(今河南武陟南)。

领7 县:怀县、野王、河雍、武德、修武、朝歌、安阳。

22. 邯郸郡 治邯郸(今河北邯郸)。

领5 县:邯郸、邺县、武安、信都、鄗县。

23. 巨鹿郡 治巨鹿(今河北磁县南)。

领4 县:巨鹿、厝县、武垣、南皮。

24. 广阳郡 治蓟县(今北京西南市区)。

领3 县:蓟县、涿县、易县。

25. 恒山郡 治东垣(今河北石家庄)。

领6 县:东恒、石邑、井陉、曲阳、曲逆、苦陉。

26. 太原郡 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南晋原)。

领6 县:晋阳、榆次、邬县、界休、兹氏、离石。

27. 雁门郡 治善无(今山西右玉)。

领3 县:善无、平城、马邑。

28. 代郡 治代县(今河北尉县代王城)。

领2 县:代县、班氏。

29. 上谷郡 治沮阳(今河北怀来官厅东北)。

领1 县:沮阳。

30. 渔阳郡 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

领1 县:渔阳。

31. 右北平郡 治无终(今天津蓟县)。

领1 县:无终。

32. 辽西郡 治阳乐(今辽宁义县西南)。

领2 县:阳乐、令支。

33. 辽东郡 治襄平(今辽宁辽阳)。

领1 县:襄平。

34. 汉中郡 治南郑(今陕西南郑)。

领4 县:南郑、成固、故道、房陵。

35. 蜀郡 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领6 县:成都、郫县、湔氐、临邛、蒲阳、严道。

36. 巴郡 治江州(今四川重庆)。

领5 县:江州、枳县、朐忍、安汉、阆中。

37. 黔中郡 治黔中(今湖南沅陵城西南)。

领2 县:黔中、临沅。

38. 南郡 治江陵(今湖北江陵)。

领7 县:江陵、竟陵、安陆、鄀县、鄢县、改县、巫县。

39. 长沙郡 治临湘(今湖南长沙)。

领5 县:临湘、罗县、耒阳、郴县、零陵。

40. 衡山郡 治邾县(今湖北黄州)。

领1 县:邾县。

41. 九江郡 治寿春(今安徽寿县)。

领11 县:寿春、钟离、阴陵、东城、安丰、六县、历阳、曲阳、居

巢、番阳、庐陵。

42. 会稽郡 治吴县(今江苏苏州)。

领22 县:吴县、娄县、曲阿、丹徒、江乘、秣陵、丹阳、阳美、鄣

县、乌程、余杭、钱塘、由拳、海盐、山阴、句章、鄞县、诸暨、乌伤、

大末、歙县、黟县。

43. 闽中郡 治东冶(今福建福州)。

领1 县:东冶。

44. 南海郡 治番禹(今广东广州)。

领3 县:番禹、博罗、四会。

45. 桂林郡 治布山(今广西桂平西南)。

领2 县:布山、中留。

46. 象郡 治临尘(今广西崇左)。

领1 县:临尘。__

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先秦县郡考----到底郡县是怎么来的)(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