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9月27日电(王天翊)江苏中部,黄海之滨,有一座因盐而建,以盐为名的城,盐城过去,人们提起它,总离不了旧时“环城皆盐场”的印象浑黄的滩涂晒盐场上,肤色黝黑的盐民翻动微黄的盐粒,这是盐城褪不去的底色,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江苏盐城城北风景区有哪些?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江苏盐城城北风景区有哪些(古盐之城绽放文艺之花)

江苏盐城城北风景区有哪些

新华网南京9月27日电(王天翊)江苏中部,黄海之滨,有一座因盐而建,以盐为名的城,盐城。过去,人们提起它,总离不了旧时“环城皆盐场”的印象。浑黄的滩涂晒盐场上,肤色黝黑的盐民翻动微黄的盐粒,这是盐城褪不去的底色。

近年来,深耕本地特色文化,这片土地上艺术精品频出,铸就了全国瞩目的“盐城现象”,也将盐城印象涂抹成缤纷多彩的颜色。

挖掘历史守住城市的根与魂

自古以来,盐城就是个移民城市,楚汉文化、吴越文化在此交融,各地语言、风俗、技艺与传说在此相遇,让盐城拥有了繁多的“文化种子”。

然而,在盐城本地特色文化的打造和发展过程中,白色海盐文化,仍然成为盐城重点打造的文化名片。究其原因,盐城海盐文化研究者、盐城中国海盐博物馆副馆长黄兴港说,盐城文化是沿海人民在“煮海为盐”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出的最具本地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海盐文化承载着盐城之名,它是盐城文化的根与魂”。

这个结论并非空穴来风。2003年,盐城市正式成立海盐文化研究会,40多名研究者开始了对当地海盐文化的研究和系统梳理,这一举措在全国具有海盐文化的沿海地区中尚属创新之举。黄兴港就是其中一人。

“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如果不去挖掘,就不足以使这一文化历久弥新。”研究会成立后,黄兴港等研究人员先后整理出了《大丰市盐文化资源调研报告》《盐城海盐文化探析》《江苏沿海地域文化初探》等理论成果,为盐城市政府深入了解和进一步发展海盐文化提供了参考,奠定了理论基础。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筹建、总投资1.9亿元的中国海盐博物馆正式开馆,反映海盐和海盐文化发展历史和研究成果、保护和展示中国海盐历史文物资料。黄兴港也在那之后调入博物馆。黄兴港说:“海盐博物馆的建成,意味着国家和政府认同了海盐文化在盐城的独特地位,作为研究和发扬海盐文化的一人,我们的工作能为盐城的‘主流文化’的弘扬产生积极影响,让我感到荣幸欣慰。”

2016年,盐城市委市政府将中国海盐博物馆提升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在财政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依然投入9000万元用于中国海盐博物馆提升改造建设,对“海盐文化”的重视可见一斑。

历经3年建设,今年5月,中国海盐博物馆以全新面貌迎接来访宾客。如今博物馆又新增了400多件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从原本单纯展示本地海盐文化,发展成全面展示中国海盐文化的主阵地,博物馆每年都能接待来访者60至70万人。

“如果我们没有形成制度去研究、去挖掘,今天我们很可能只能说一句‘祖上是晒盐的’。但我们庆幸我们做了,盐城的海盐晒制技艺和盐民的生活习俗,得以以文化形式展现世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片土地的根与魂。”黄兴港说。

找寻舞台延续非遗技艺生命力

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为盐城遗留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杭春来介绍,目前盐城市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29个,市级非遗项目69个,还有许多独特的文化、艺术、习俗散落在广袤乡镇间,等待发掘和保护。

说起当地数目众多的文化遗珠,杭春来显得又自豪又有些心情复杂:“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就是静待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我们很想一个不落地把这些文化遗产存续下去,但毕竟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目前我们侧重去做的,是将这些文化瑰宝尽可能多地推广出去,为它们提供展示平台,在这个市场化的社会存续下去。”

在盐城东台,我们见到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的代表性传承人陈伯余。从事东台发绣创作40余年,陈伯余目前带领着15个发绣工人经营着东台嘉丽发绣艺术厂兼发绣艺术馆。

说是艺术厂、艺术馆,实际只是两层门面房,最让陈伯余惋惜的,是没有一个好场地,将锁在家中的发绣艺术品铺陈开来,展示世人。

陈伯余知道,非遗艺术的“曝光度”非常重要,如果一门技艺从人们视线消失,那么这门艺术就等同于消亡。好在,在当地政府帮助下,陈伯余在更大的舞台找到了东台发绣的“展示台”。

“因为成功获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才获得了许多展示机会。但其实,发绣艺术最初的‘舞台’,是东台市政府领导主动争取来的。”陈伯余说,那一年,东台市领导主动到省里去推荐,将东台发绣加入申遗名单,这才有了如今的省级非遗。从那以后,经由盐城市或东台市政府相关部门推荐,陈伯余将东台发绣带去了世界20多个国家,平均每年都能出省举办1-2次展示展览,并在各种国家、升级比赛中获得1-2个奖项,他深刻地感受到,正是这一个个展示平台延续了东台发绣的生命力。

“仅仅是推荐参赛、推荐参与展示活动,对非遗传承就有非常大的帮助。”陈伯余说,这种宣传和宣介让更多人了解到发绣艺术的美。唯有被人知晓,文化技艺才能传承下去。

从另一方面说,宣传与宣介也打开了发绣艺术的市场。陈伯余工作室就因屡获大奖,在业内做出了品牌和名声,常有国内各地的客人找到他定制发绣作品,工作室也得以运营下去。

“只要有一个人、一个工作室把‘东台发绣’的名声打出去,东台的发绣行业就能发展下去。”陈伯余说,如今在东台已经有17家左右发绣厂,其中还有3家还在盐城开设了销售点。各家各有侧重,为市场提供不同档次的发绣艺术作品,各自找到了生存之路。

陈伯余为东台发绣找寻更多展示平台的行动从未停歇。近两年,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他常带着作品奔赴盐城各个景区,向游人展示。

他也在寻找让发绣“打入”年轻一代的方法。一直坚持走“高档定制”路线的陈老,近些年开发了一些价格亲民的产品。比如,为纪念孩子诞生而制作的胎毛绣,又或是卡通生肖发绣摆件。画了一辈子中国画的老人拿起毛笔画起卡通动物的样子,让人难忘。陈伯余说:“时代不同了,非遗文化的展示平台也更多了,就看我们能不能转变思想,跟上时代,走出新路。”

前人种树制度建设终得力作频出

这些年,让盐城在文艺界扬名的当属“淮剧”与“杂技”。在这两个领域,盐城创作者们创作的作品数量之多、揽获奖项之重,铸就了业界关注的“盐城现象”之名。

“盐城现象”有多引人瞩目?“近几年,在江苏省所有戏剧相关赛事中,我们盐城的作品可以占到获奖作品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二分之一。”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淮剧团团长陈明矿自豪地介绍。在国家级大奖面前,淮剧创作人们也没有“手软”: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皆被“收入囊中”,盐城也因此有了“高原之上的高峰”之称。今年四月,现代淮剧《小镇》赴欧洲巡演,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来自中国、来自江苏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8年,盐城市剧作者们创作了大小戏剧本近50部、小戏、小品等100多个,其中不乏优秀获奖作品,这样与旺盛的创作力和艺术生命力才是业界关注的‘盐城现象’的本质。”陈明矿说。

旺盛的生命力从何而来?我们在盐城市剧目工作室找寻问题的答案。国家一级编剧、工作室主任杨蓉告诉我们:“在一两年间偶然性地创作出优秀作品,这不能被称之为‘现象’。‘盐城现象’指的是在过去的30多年间,盐城持续稳定地创作出戏剧精品的现象,没有良好的戏剧创作传统与丰厚的土壤,没有坚实的制度保障,是无法形成这样的现象的。”

盐城市剧目工作室是支撑着当地淮剧发展的机构之一。作为盐城剧目创作的中坚力量,剧目工作室的优秀作品不仅被本地剧团所用,还不断向安徽、陕西、广西、上海、宁波等地的知名剧院团输送,在全国各地被搬上舞台。

20人、50多年历史,是这支精兵队伍的关键词。杨蓉介绍,剧目工作室的前身,是始建于1963年的盐城专员公署文教卫生处剧目工作组,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二三十人的专业戏剧创作队伍,以戏剧创作为工作重心,营造创作氛围、打造创作机制、注重人才“传帮带”,这样的机制直到今天也保留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盐城剧作进入稳定的精品创作期,与前人高屋建瓴的制度建设密不可分。”杨蓉说。

八十年代中期,盐城戏剧就以订立了创作机制“四季歌”。正如春耕、夏耘、秋收、冬储的农时,创作者们也以四季为界,在春季规划题材,在夏季组织专家开展初稿辅导会,在秋季举办新剧本通稿会和评奖会,在冬季举办则新剧目调演。

这样的机制对年轻作者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杨蓉回忆,在刚进工作室时,她是个完全没有写过剧本的新手,只是在主任的要求下,边大量看剧,边动手试写。今天的新人也是如此,他们进入工作室时大多都没有戏剧创作基础。“作为新人,你绝不会在创作过程中有孤立无援的感受,因为从选题到初稿,在创作时或者是截稿后,一直都会有老一辈剧本作家一起探讨和修改。创作往往需要思想交流去激发灵感,有人一起讨论要比一个人闷头苦恼要有益的多。这让我十分感念。”杨蓉说。

工作室的90后创作者高新认为每年的新剧本评奖和调演活动是最能激励她创作的环节。特别是近些年,盐城市政府先后设立了“政府文艺奖”、1000万元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盐渎文化奖章”“盐渎文化新人奖”等专项资金和奖项,高新感到有了追逐的目标和也有了创作的动力。

每隔两年举办一次的新剧目调研,是新人剧作者的盛事,因为在调演期间,往往“全城排戏”。在2017年的调演中,不仅各县(市、区)认真排演,连没有专业剧团的亭湖区、城南新区也利用业余创作人员创排了大戏,整个盐城戏剧界士气高涨,令高新印象深刻。“看到许多年轻作者在调演上获得了上戏的机会,上演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部大戏,我感到机会离我很近,可以再多努力一点。”

如今,盐城市一直保持着稳定的二、三十人的专业戏剧创作队伍,形成老、中、青梯队。以陈明、徐新华、袁连成、杨蓉为代表的中青年作者已成为江苏戏剧创作界的领军人物,并在全国产生影响。近年来,盐城市新招录的六名九零后大学生,目前也有作品在省里崭露头角。“身在行业中,我能感到盐城的淮剧正处于一个稳定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这使‘盐城现象’在我们眼中似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杨蓉说:“虽然培养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剧作者任务仍然艰巨,但我们能看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