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薇的《致青春》开始,国产青春片就一直成为公众话题的焦点,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都是烂片。
与其他青春片相比,同样是讲校园霸凌的,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就明显是不入流的残酷青春片,打上了一个 “校园霸凌” 的幌子出来圈钱,《少年的你》则明显翻越了大山,走向了不一样的高度。
与一些评分比较高的《致青春》、《最好的我们》比起来,本片又多了很多光影、剪辑、音乐上的升华,显得高级很多,同时,它还不像《狗十三》那样晦涩难懂,最重要的是,在删减了 7 分钟之后,本片还能这么完整地表达出来,就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了。
所以《少年的你》在我这里的评分是 8 分。
《少年的你》好在哪里?为什么青春片那么多,这个片子可以让人看得舒服又不舒服?
这个光影效果无敌了,废墟中的绿植其实也代表了绝境中的希望。
舒服,可能是因为电影的光影表现和叙事剪辑比普通的青春片要更有张力,再加上恰到好处的配乐,这电影看得不舒服是不可能的;
小北身后的光影错落,灯火颜色十分迷离。
不舒服,可能就是因为上述的舒服导致的,音乐、剪辑以及光影的极致表现,导致我们完全融入电影,心跳脉搏随着剧情的发展,也跟着主人公一起跳动,所以会觉得很压抑,其实这个电影时长 2 个多小时,但当时观影的我并没有觉得时间漫长。
魏莱和陈念在楼道之前的追逐戏,我就看得很紧张,演员演技当然是一部分,我觉得更大的功臣还是应该归在配乐上。
《少年的你》为搭配镜头语言,定制了专门的配乐(图没有截完整,整个专辑有 10 首)
周冬雨的演技已经不用再夸了,之前她与马思纯在《七月与安生》中互飙演技,就已经很可圈可点了,“金马奖影后” 就是给她们的最好嘉奖。
《七月与安生》的导演恰好也是本片的导演曾国祥,听名字好像是什么中年大叔是吧?但其实不是,曾国祥年轻得很。
他是香港老戏骨演员曾志伟的亲儿子,姐姐是曾宝仪,在这些好的作品之前,他也拍过特别多烂片,出道至今,能有这么大的进步,值得鼓励。
另外,除了校园霸凌的主题表达之外,还有一个隐形的主题,电影只做了一些简单的影射,那就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片中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唯一比较正常的就是陈念和妈妈的,妈妈虽然脑子有些糊涂,但对孩子还是比较关心的,陈念妈妈给孩子的也一直是正向的鼓励,陈念受了欺负,给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妈妈给了她最大的信任,差一点的父母这时候一定会说,妈妈在外边过得也不好,你有什么好哭的云云。
所谓的 “上等人” 魏莱的家庭,爸妈给她灌输的也都是 “利益至上” 一类的恶性教育,成绩不好的时候,她爸爸可以一年都不跟她说话,她躺在太平间的时候,爸爸过来看了一眼,转身就离开了,狠心又决绝,包括她妈妈教给她的那句 “这一辈子跟好人打好交道就很好过了”,也正是她最后殒命的直接导火索。
魏莱的两个小跟班罗婷和小渺,退学的时候家长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小渺的妈妈跪下来求班主任, 罗婷的爸爸直接一巴掌扇上来,很明显是有暴力倾向的。
这样的家长教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一个是胆小又懦弱的,她面对强权能做什么呢?也只有软弱和服从了吧。
另外一个面对陈念,是直接上去一脚踹翻了她 —— 有暴力倾向的家长教出来的孩子也更倾向于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
电影细节做的还是很好的:这里注意看小渺的手势,是垂下来的,罗婷则是拍拍手上的灰,随时准备干架。
更多的就不说了,主题已经借着片中演员的口说出来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
我唯一觉得有点遗憾的是,片子对魏莱的刻画还是少了点,这个反派不是那种黑到底的反派,她也有自己的原因,如果人物形象更丰满一点的话,会更好。
《蝙蝠侠》电影的反派小丑为什么那么迷人,就是这个原因。
说到最后,就再来讲讲《少年的你》中,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吧:
1、小北和陈念骑着摩托车在重庆的城市建筑中来回穿梭,那个场景和金城武主演的《堕落天使》有点像:
他们迷离的眼神和对未来的茫然也在光影穿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一提的是,《少年的你》拍摄地是重庆,拍过《堕落天使》的王家卫还拍过一部片子,叫《重庆森林》。
陈念自首之后,小北和她有一段对话,当时阳光在他们的脸上不停地扫来扫去,主题是为了表达活在阳光下,但是这里的艺术表现形式却很迷人。
2、我看到有人说本片中设定的 “顶罪” 剧情很没有逻辑,一个人是不可能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的,即使片中加了一句台词来强行解释:“我们不会,但是少年的他们就会”。
但我觉得这个台词解释得恰到好处,解释了动机又没有多余描写,不至于显得太过用力。
少年的我们就是很没分寸感的,就像黄觉饰演的老警察说的那样,少年时期的孩子,都不知道那么打人会把人打死。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的青春时光,有没有也为了一个人做了很多傻事?
比如买来很多彩纸叠一罐又一罐的星星,比如跟踪一个人想知道她住在哪里,或者一直念叨一个人的座机号码,再或者日记本和课本上写满一个人的名字,坐 20 多个小时的火车去看望一个人。
虽然没有剧中那么拼命,但是也同样 “傻乎乎”。如果要你牺牲一些东西,去成全那个人,你应该也会满心欢喜去做的吧?
如果你说你不会的话,那我只能说,你已经不再是 “少年” 了,也许你已经有些 “油腻” 了,所谓的 “成长”,已经在你身上发生过太多次。
3、电影的开头也是我最近看过的比较有意思的开头。
“playgroud” 本来的意思是 “操场”,但是陈念把它翻译成了 “乐园”,其实也是为了表现电影主题:
毕竟校园是未成年人的乐园,却因为校园霸凌不再是乐园。
如果不是电影,我可能真的不懂 “used to be” 和 “was” 这两个过去式有什么区别。最重要的是,本片开头是这个场景,结尾也是这个场景,首尾呼应让人觉得故事有种圆满的感觉。
4、曾经小北跟陈念说,你就走在前面,我就走在你后面,开始的时候他们是走在一起的,影片的最后,小北也是跟在陈念后面的。
另外,小北在见到摄像头的时候会戴起卫衣的兜帽,是为了躲避监控,最后服刑出来之后,小北跟在陈念身后,已经不再躲躲闪闪,而是抬头看了摄像头一眼,也符合之前小北跟陈念说的:总有一天我们会光明正大地走在大街上。
5、很多人质疑说本片对校园霸凌的戏份给得过少,给了太多没用的高中生活戏份。我倒觉得这个比例是刚刚好,残酷的东西给少一点,点到为止,美好的东西给多一点,用美好的东西衬托残酷,这样镜头语言会显得更高级一些。
另外,影片对于高中生活的描写,真的就是我的,虽然我没有那么刻苦(笑),能让我回忆起高中生活的,这个影片还是第一部,而且这部片子,真的满足了我对于高考阅卷过程的好奇。
更关键的是,你在看片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情不自禁地回忆了自己被霸凌的青春碎片?
6、小北跟陈念说 “你为什么来我们家”,注意这里的措辞是 “我们家”,不是我家,片中交代的很清楚了,小北不是跟妈妈住的,妈妈住在别的地方,离家出走之后,他也回去找过妈妈,但是妈妈已经搬家了。
小北还是说天桥下面的那个家是 “我们家”,说明他是把这里当做是跟妈妈一起住的, 在精神层次上,他还是依恋妈妈的,只不过嘴上表现得比较绝情而已,所以后来陈念问他 “疼吗”,他才会那么感概。
7、本片除了光影的处理很夺目之外,剪辑也很厉害,用了特别多蒙太奇的手法,对人物进行了生动形象的塑造。
比如影片结尾小北和陈念在警车上被押解时的二人对话,实际上他们并不在一起,让人产生了一种他们在一起的错觉;
比如说在审讯室中,警察对小北和陈念的审讯很明显是分开的,但是却做出来一种一起审问的感觉,一人一句,错落有致,艺术感十分强烈;
比如说小北在麻将室打架,陈念在学校正常生活,高考结束后学生们嘻嘻哈哈,小北的兄弟们依旧在与人打架,这些鲜明的对比,不停地交互穿插,比平铺直叙的画面来得更精彩一些;
8、陈念剃头的时候,小北把自己也剃成了短发,当时的镜头语言让我挺揪心的,我感慨的是:我的妈呀,这一头秀发就这么绞了吗?
心理层面上来说,小北给陈念一种精神上的陪伴,让后者知道,自己也是有人陪伴的。这对少年时期的孩子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少年的你》坏在哪里?
坏就坏在那删减的 7 分钟里,我这个人是十分反感在电影前面加字幕,在结尾加宣传的行为的。
你拍电影就拍电影,你又不是拍公益片,电影是艺术,公益片是宣传,当然你把公益片拍成电影一样好别人也没法批评你,但狗尾续貂的行为真的是令人唾弃。
获得第 74 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奖提名的《嘉年华》就是明证,案件的告破,让我没法给这部电影打五星:
忻钰坤的《心迷宫》也是这样,如果电影结尾,没有那些多此一举的废话,那这部电影就是神作了。另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更贴合剧情的原名,叫《殡棺》。
不过有一说一,可能不删减的话,这片子也就没法过审,最后也没法呈现在我们面前了。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删减之后不但不影响剧情,还能让人物如此丰满,导演做得已经够好了。
一些坏的点还是得说:
1、陈念班主任的形象应该是负面的,因为片中班主任的口型很多地方都对不上,他漠然的表情跟台词也匹配。
比如小渺的爸爸抓住班主任的时候,班主任吓得瑟瑟发抖,以为他是要打自己的。
再比如说陈念的椅子上出现那一滩 “血迹” 的时候,班主任明显是要说高考就要来了,你们还有心思搞这些东西,明显就是视而不见霸凌事件的存在,但台词出来就不是这个味道。
至于班主任鼓励陈念说 “你做的是对的”,“有阴影就有阳光”,这些画面就更过了,很明显是后来为了过审加上去的。
2、台词上还是有些舍不得做删减,一些 “残酷青春” 电影必备的经典语录还是被放了进来: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
我觉得可能还是放的位置不对,其实放在对的位置,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不至于让观影者尴尬。
比如你做成海报,当成宣传文案,是不错的。
有些台词的位置就放得特别对,既能推动剧情发展,也可以交代人物心理:
比如说小北在陈念课本上无意中看到的那句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总有人在仰望星空”, 就让小北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
比如说那句 “你走在前面,我就在你后面” 和 “总有一天,我们会光明正大地走在大街上”,就和后面的剧情是相关的,小北和陈念出狱之后,小北走在陈念身后,也不用再躲着监控走。
3、电影中有很多符号化的东西,有些做的很好,有些就过度了。
比如说被欺负的胡小蝶是那种长相清纯甜美的:
家境和教养比较好的魏莱就是那种长得好看成绩也出众的:
魏莱的跟班小渺就是那种大众脸:
这一点让人不舒服,而且也没有什么代入感。
现实生活中,被欺负的那个大多数不都是有身体残疾的吗?或者都长得不怎么好的吧?大众脸居多。
长得好看的,有的是傻男人围着转,用电影里的台词来说就是 “男人都是猪吗?”
隐藏剧情或彩蛋
最后简单梳理一下本片中的隐藏线索(被删减部分),和一些导演的小心思,看完之后,你可能会对本片再多一些好感。
1、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只是一个简单的混混吗?
肯定不是,看片子的时候就一直觉得这个人物塑造并不是很丰满,总是差了点感觉。看到本片结尾演职员表(我有这个习惯)的时候就恍然大悟了。
图源:知乎
小北合作的混混头子并不是什么黑道大哥,而是 “裸贷老板”,这么推断的话,为他服务的小北就很明显是做裸贷催收服务的,很有可能陈念的妈妈去做了裸贷,小北也恰好去做了相应的催收。
电影中几个细节可以佐证:
首先,小北去找老板要钱的时候,老板说钱都没收回来还有脸回来要工资,意思就是说小北去找陈念的妈妈做催收,钱没有收回来,小北的哥们儿在旁边捂着嘴笑,就是笑小北喜欢上了陈念。
其次,陈念在撕墙上的海报时,小北并没有帮她一起,是因为看到了海报上的那个人,正好是自己要催收的借贷人,小北太惊讶以至于忘了要做什么事,当时小北的表情很明显了。
再次,陈念妈妈的海报在学校疯传的时候,被传的可能还有她妈妈的裸照,因为有些男同学的笑是十分猥琐的,魏莱的表情也是那种 “话里有话”,很值得玩味的,反过来再看陈念的表情,她是直接委屈到哭的,如果只是简单的海报,陈念那么坚强隐忍的性格不至于哭出来,如果是裸照的话,就能解释为什么陈念会哭那么凶了,丢人是一部分,更多的是心疼妈妈。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北其实一开始也是一个施暴者,只不过后来在看到了受害者陈念身上发生的那些事情,想到自己家里曾经发生过的,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从而成为了一个救赎者。
所以本片应该是两个人互相成全的故事,而不是简单的少男少女青春懵懂感情的故事。
2、名字设定上有什么梗?
本片在名字设定上玩了一些梗,可能很多人已经看出来了。
比如说陈念,就是成年,是为了切合主题 “成长”;
魏莱就是 “未来”,婊里婊气的她因为不停地作,把自己作死了,就是 “ 没有未来”;
年轻警察郑易就是 “正义”,他一心想要找出案件真相,就是为了维护正义;
胡小蝶就是飞舞的蝴蝶,这个孩子跳楼自杀了,其实跟片尾曲《Fly》也是有呼应的;
魏莱的小跟班叫小渺,反过来读就是 “渺小”,就是那种软弱又无能的渺小角色。
3、魏莱给陈念拍裸照之后为什么还要去找她求情?
因为霸凌现场被住在楼上的中年大叔看到了,大叔警告说要报警。当时魏莱的表情就是有些惊慌的,她可能心里已经觉得玩得有些过火了,毕竟因为之前的事情自己受过一次处分了,好歹现在还能参加高考,如果事情再次曝光的话,可能高考都没得参加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之前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太理想,魏莱的爸爸已经一年没有跟她说话了。因为退学的事情,可能魏莱的爸爸已经说了更狠的话,魏莱只是想报复,但是并不想把事情搞大。
4、片尾的大感谢中,出现了卢凯彤的名字,与林俊杰、吴青峰一起出现。
爱听港乐的人对卢凯彤这个名字一定不陌生,毕竟她是曾经的 “香港第一女吉他手”,跟方大同、草蜢乐队一起被称为 “香港之光”。
但特别遗憾的是,卢凯彤已经因为躁郁症自杀了:
与《少年的你》产生联系的还有卢凯彤的爱人余静萍:
作为本片的摄影,她带着爱人的悲伤,投入到《少年的你》拍摄中,最终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部片子也在商业片和好电影之间做了一个很好的平衡,毕竟很多导演在这一点上就做不好,比如说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片子是好片子,但是节奏是真的拖沓,我看了三遍才勉强看完这部片,主要原因就是中间睡着了好几次。
最后的最后,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新的进展了,进行了大修,一个是大家熟悉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另一部是大家不熟悉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今天还上了热搜,这个值得一提。
希望这个不要成为幌子,能真的给这个世界带来美好。
也希望成年的你我,能真的能给自己一副铠甲,让我们幸福地走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