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尸移尸,通常俗称“落草”、“落丧”,就是将亡者搬移在床板上或地上。

在丧场里,人们从不说“尸”字,这是对亡者的尊重,也是对其亲人的尊重。

丧终的“落草”与诞生时的“落草”相对应,体现了有什么样的始,便会有什么样的终。

停尸之地大多数选择在正厅上坡里的靠墙根处,身躯端正仰躺,头低脚高,以亡人眼睛看不见脚尖为宜;双脚蹬犁铧,用三片生麻绑定。

停尸之前,先将桌子移前,椅子杂物搬离,腾出空地,头朝厅堂右边。

过去有些村子常用平板从炕上移尸于地,有的村子则一直由庄方老人徒手移尸,不用平板。西和太石河一带有些独特,全都用棺盖(俗称老房盖、寿器盖和阴房盖)移尸,过去是这样,现在仍遵古俗。

停尸结束,烧“落草纸”,供“倒头饭”,置“孝子盆”,孝眷恸哭。

此前不让恸哀之意,主要是怕影响移尸和停尸,不致使善后小殓乱了套。当然,也有抑制不了在刚咽气之际就动哭声的,对此,庄村老人自会好言相劝,并晓以利害,设法让其节哀从俗,止尽哭声。

甘肃陇南念的送葬经(原创三)(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