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失传的绝活(又一项绝活失传了)(1)

又一项绝活失传了‖老家许昌

文‖郑永强


“筋杈”是扬场用的一种劳动工具,也叫“扬杈”。一把筋杈主要有三大件组成:六根杈齿儿、一根杈托儿、一根杈把儿。用牛筋把这些分散的零件结结实实地连成一个牢固的整体,结构看似简单,其实,它既是手艺,也是工艺,复杂而精细。

“筋杈”有“三绝”:其一,选料用料绝;其二,制作工序绝;其三,独家发明,空前绝后。

“筋杈”,顾名思义,必须有“筋”——牛板筋。牛板筋在牛身体的哪个部位?俗话说:“一脖子犟筋”,牛脖梗这根“大筋”是也。你看牛拉车拉犁时,牛头能伸能缩,能抬能落,这根大筋牵扯着整个身体的运动。做筋杈用的就是这种“牛大筋”。

快失传的绝活(又一项绝活失传了)(2)

先把长约2尺、宽2寸的干牛板筋在清水中泡几天,直泡得又粘又滑、又软又韧又有弹性,白亮亮的像一张棉纸。然后,把它的一端固定在高处,下端用竹签穿过,一根绳套儿的一头儿紧紧套在竹签上,另一头套在割牛筋人的左脚或右脚上,用力蹬,往下坠,牛板筋拉得越薄越好。

割牛筋的左手用力抓住又湿又滑的牛板筋,右手握着削铁如泥、银光闪闪的薄刀片儿,从上到下,一条直线细细地削成一根根窄如韭菜叶般的皮条儿,随手放在水罐里泡着,备用。

“筋杈”的杈把儿必须选用椿木或楝木。这两种木材质地细密坚硬耐磨,手感细腻光滑,使用的年数越多,杈把儿被汗水浸润得红亮亮的,就像打过蜡、漆过桐油一样。选木材要“识货”,既高大粗壮,又无虫眼无疤痕的,才多出货。

先把“大材”用大锯截成4尺2寸长的榾子,把榾子固定在木桩或大树上,两个人用大锯一推一拉、一来一往截成一头粗(直径一寸)一头细(直径0.7寸)的方木,一根一根用刨子刮成圆柱体,再用砂布上下打磨得光滑明亮。


快失传的绝活(又一项绝活失传了)(3)

做杈托儿也是先用大锯把树榾子截成宽一寸的板子,再截成长一尺二寸、宽一寸的长方体,用小刨子刨平刨光,再用凿间锯均匀地剔出六个指头宽窄的“槽儿”。

杈把儿、杈托儿,有先有后,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圆有方,陆陆续续“成型现身”。

选购杈齿儿要到中牟,当地沙丘沙岗上生长着一种丛生带刺的荆棘,能防风固沙,当地人叫“碱棠”。


碱棠长期生长在盐碱风沙窝里,荒凉贫瘠,环境恶劣,生命力特别强,每一根枝条都坚硬挺拔,宁折不弯,倔强向上,是做筋杈齿儿的上等材料。

过了正月初五,生产队就派人到中牟一些村办林场考察订货,然后再派人拉着架子车,带着盘缠(食宿费、粮票)、刀具、绳子前往采购。

砍伐碱棠枝费力不说,一天到晚在荆棘丛里钻来钻去,挑来拣去,棉袄挂得露着棉花套子,手上脸上挂得全是一道一道的伤痕。

采购人吃住都在林场,一顿饭交一角钱,二两粮票。红薯干面馍,吃着不敢嚼,碜牙;菜是生调的白萝卜丝或红萝卜丝。经过十天半月的奋战,二分钱一根碱棠枝,成交。


快失传的绝活(又一项绝活失传了)(4)

将碱棠枝拉回来后,先用利斧截成2尺2寸长,去掉皮和带刺的疙瘩,细头消尖,上火熥。

事先用土坯垒个长方形的大池子,里面铺上厚厚的一层锯末怄火,中间横着两根铁棍(炉齿)做架子,把枝条均匀地摆放在上面,像蒸馍一样,用厚厚的草苫子严严实实地蒙住火池,又熏又蒸又捂,使其发烧发热发汗,逐渐变绵变软变柔变韧。然后取出,一根挨着一根,别在三角架上,捏成弧形;取下,再用斧子把枝条的粗头(尾部)削成平面,用手钻大眼儿,六根一排,固定在杈托的“槽儿”里,再上火熥。

熥好后,用竹签把“杈尾”串起来,用牛筋捆紧;再用牛筋把一根一根的杈齿和杈托扎起来。最后一道工序是用牛筋把杈把儿和杈托儿紧密地箍起来,才算大功告成。

过了九九八十一道关,“老君炉”里烟熏火燎,辛辛苦苦一百多天,才修成“正果”。“小满”到了,再过半月,“芒种忙,乱打场”,筋杈就要闪亮登场了。


生产队派几个身强力壮的能工巧匠拉着架子车,车上装有成品筋杈、半成品(杈齿儿、杈把儿、杈托儿),带着铺盖卷儿、小板凳,车杆子上吊着一个小水罐儿,里面泡着牛筋。

快失传的绝活(又一项绝活失传了)(5)

有集赶集,没集游乡,围着许昌方圆转圈儿叫卖。根据用户需求,有要成品的,有换杈把儿的,有换杈齿儿的,有换杈托的,随意挑选,价格面议,包管来回,不满意就退货。

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住到哪里。除了成本,自负盈亏,给队里一天交五元钱,记十分。晓行夜宿,风尘仆仆,不管出差几天,都是“满勤”。

再见了,筋杈!今天这绝活失传了也毫无留恋,但是,老家的“根儿”、老家的“魂儿”、老家的“精气神儿”,才是地道的正宗的“绝活”,高低不能失传呀!

快失传的绝活(又一项绝活失传了)(6)

​【作者简介】郑永强,原许昌县陈曹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热爱文学,曾公开发表文章数篇。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