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淡泊明志,潜心钻研航空机械加工技术,把科研创新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她默默耕耘,在技术岗位上扎根10年,深入一线将理论结合实际;她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课题攻关;申报发明专利4项,国防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项;沈阳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二等奖1项;集团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学业有成 扎根航空
赵丹2010年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沈阳,投入祖国航空的怀抱,成为一名求真务实、忠诚奉献的航空科技工作者。入职航空工业沈飞以来,她一直从事机械加工领域科研工作。她从零开始,稳扎稳打,勤奋钻研,夯实对专业知识及其整个技术体系的理解,深入生产一线,迅速而坚定地站在了机加技术前沿,并逐渐成长为该领域技术专家。
坚持梦想 勇于创新
为了深入生产一线,赵丹将自己的办公地点由技术大楼搬至数控加工厂技术一室,与现场技术人员、工艺人员和操作人员共同工作生活了一年。她从一个工艺人员的角度去思考、解决现场问题,切实了解生产线难题;随着公司型号的迭代升级,新材料及复杂结构等新型设计的应用,给生产线带来了巨大压力。超高强度钢、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大型整体构件,机电一体化功能附件的应用,导致机加零组件结构极其复杂,工艺性下降,制造精度等级提高1~2级,产品质量要求更加苛刻,直接导致加工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生产进度。赵丹感到了新技术、新工艺的迫切需求。她将挖掘的这些技术问题带回工艺研究所,组织青年骨干人员成立攻关团队。针对难加工材料强度大、导热性差、整体构件刀具可达性受限等问题,首次提出应用电加工技术解决刀具磨损严重与可达性等难题,她主持申报了公司电加工科研课题,旨在开展基于难加工材料的封闭/半封闭结构、曲面结构、高精度复杂孔系等几何构型的高效加工与精密终成型技术研究,为机加技术引入了新思想、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潜心研究 集智攻关
赵丹参与快速编程研发团队,应用自动编程技术、专家知识库等技术自动识别零件几何特征,自动编制零件加工方案与数控加工程序,旨在将工艺人员从繁重的手工编程中解放出来。她组织团队人员攻克转角插铣刀轨快速生成技术,并完成该功能的CATIA二次开发,提高程序编制效率30%以上。在某型号零件项目由常规加工转数控加工的进程中,部分零件结构极为复杂、模锻件余量小,采用数控方法加工阻力很大;她敢为人先、甘为人梯,提出了“上摇篮铣,用精密虎钳”的建议,瓶颈问题就此化解。
赵丹在机械加工科研岗位上先后主持完成了《电加工技术在难加工材料与复杂结构件中的应用研究》《拐角区域插铣刀轨生成算法研究与开发》和《针对难加工材料的切削过程物理仿真与参数优化研究》3项公司内部课题攻关,参与内部课题攻关10余项;参与《飞机复杂结构件快速数控加工编程系统》《国产高档数控机床、系统及其技术在航空领域的综合应用验证及工艺研究》等国家级课题6项。
赵丹充分发挥高精尖人才优势,将创新精神注入工作中,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付诸生产实践,切实解决技术瓶颈,积极探索先进制造技术。她在创新中突破自我,助力航空机械加工技术迭代升级,促进航空事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