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劝你最好别离(一次别离生活不易)(1)

这种残酷,在世界各处都能窥见...

过来人劝你最好别离(一次别离生活不易)(2)

阶级对立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深入影片中的人物以及情景,其对立所产生的分离感,便跃然心头。它不仅体现于叙事层面上,从剪辑上,片头片尾夫妻的离婚段落,看似首尾呼应的处理,却也是增添了家庭中婚姻的悲哀。

影片最后让西敏绝望的也是: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即使夫妻两人同是知识分子,丈夫享受着性别带来的福利,却还在争吵中指责她只会逃避问题,逃避现实,就如同西敏想逃离这个国家一样。那已不是无法相爱或者相处,而是在伊朗环境下的一种现实。

过来人劝你最好别离(一次别离生活不易)(3)

自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受着西方势力的影响,本身又存在教派差异的伊朗孤立无援,这种情况下纳德西敏夫妻两人暗示了伊朗的两类人群:

一种是纳德——呆在国内,一种是西敏——出国。

除了人民的各类选择,伊朗政府的构成的也十分复杂,自伊斯兰革命以及霍梅尼执政后,实行了政教合一的制度,而这类制度的典型例子就是梵蒂冈和伊朗,也可以说是神权国度。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妻子必须听从丈夫的话,根据《古兰经》教义,更是不允许女性接触其他男性的肢体。

而回过头就现实生活而言,在西方媒体口中闭塞、保守和极端民族主义的伊朗,吵架会将孩子隔离开,大男子主义的父亲捍卫正确,妇女可以开车外出工作。而两个家庭中的人物也绝不是单纯的二元对立,沦为政治隐喻的符号,他们本身就是复杂而多面有血有肉的人。

我无法对着古兰经起誓,因为我心有疑虑。

真相下的善良与过错从来不是一面单面镜,而是无数单面镜照出的部分事实互相拼凑,而镜子本身又会互相反射。

当人们试图去找寻一个两全的解决方案时,就如同站在一间无数镜子的房间里,即使你知晓所有的细节,也会良久哑口无言。现实残酷,真相混乱,所有的难题在不断披着新外套反复上阵。《一次别离》便是如此。

过来人劝你最好别离(一次别离生活不易)(4)

但这场无解的道德与利益的风波中,摒弃了常见的两种处理,选择在信仰中被化解这一种更巧妙的方法。人们解决问题的种种方式,不论是争吵或者掩盖真相撒谎,可当要拿着古兰经起誓,直接面对着神,此时那些虔诚的信徒便踌躇不安了,瑞兹颤抖着落泪着说出自己的疑虑,这种反转只会在拥有坚定信仰的人上成立,毫不突兀。

一方天地下普通人的无奈、愤怒、逃避。

现实生活中,孩子对着大人的争吵惊慌错乱,双眼噙满泪水;男人面对婚姻或事业所带来的中年危机,有人大喊大叫暴躁尖锐,有人在角落处隐忍着痛哭。女人对着生活中处处被剥夺的权利做着斗争,变得更加痛苦、挣扎。

这种残酷,在世界各处都能窥见,这部伊朗电影为何能引起世界各地人共情之处,便是因为人类悲欢与共。

过来人劝你最好别离(一次别离生活不易)(5)

影片结尾最后一个亘长的手持镜头中,夫妻中隔着一道敞开的门,他们眼神互相躲避,嘈杂的婚姻法庭走廊中,人来人往,男女高声争执,婴儿不停啼哭......

两人在这其中沉默着 、安静地发呆着,在人们路过自己时瞥他们几眼,孤寂又落寞的等待着孩子宣判最后选择的结果。

家庭的悲剧让幼小的孩子在惊恐中急速成长,在沉默中对着父母的信任危机或共情难题波及自身感到疲惫不堪,长大后对任何亲密关系都抱有内心深处的不安。这种体验是漫长而又充满转折,难以停止的一生,而这一刻的欢呼雀跃或者悲痛不已,也不过是人生中一个节点,是小孩是大人也是老人。

过来人劝你最好别离(一次别离生活不易)(6)

作者 |羊一周

月亮替人类赎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平台发布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公众号立场)

抵挡一切痛苦,爱是最后的堤坝

流亡在别处:关于索拉纳斯和塔可夫斯基的浓浓乡愁

《1917》 | 伪长镜头下,面目模糊的战争片

《上帝也疯狂》 | 被上帝遗忘的可乐瓶掉进了世界上最后的乌托邦

嘘,剧本保密

《平原上的夏洛克》,平原上的罗曼蒂克

我给不了奉俊昊的《寄生虫》五颗星

当电影无限延伸—泰伦斯·马力克和他大无限的镜头

我们痴迷“V”的英雄落幕,但对他的“革命”一无所知

不怕牛鬼蛇神,就怕床底有人|韩国电影《门锁》

抱歉,我不想与过去和解|《海边的曼彻斯特》

纽约的雨是浪漫的诗意,也是冷静的喘息

过来人劝你最好别离(一次别离生活不易)(7)

欢迎加入 空镜solo 星球

总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