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寻味顺德2》中,有这么一个镜头:
厨子们为了拿到厨艺证书,需要通过一系列刀工考验。其中一项是:在四个钉子上放一个气球,然后厨师蒙着眼睛在气球上切土豆丝。
在保证下刀后气球不破的同时,土豆丝还要保持粗细均匀,直径保持在0.5毫米(用三根土豆丝穿过针眼才算合格)。
让我觉得的厉害的,还是蓑衣黄瓜↓
专业厨师拿2根黄瓜,240刀,道道深浅要一致薄厚均匀。最后拉开,原本条状的黄瓜就成了一件艺术品。
一个合格的蓑衣黄瓜,需要两刀间距2毫米,来开后长度延伸1倍不会断。
想到自己平日如何处理黄瓜?无非是拍碎,或者用刀斜切,不管怎样都是横竖乱切一通。
自认为能吃就成,不过到头来总是反复被人嫌弃,“黄瓜片没那么粗的,味道炒不进去”“薄厚不一样,你将就哪个先熟?”等等。
每次被说,口头上总会说“是是是,您说得对,下次绝对改。”内心戏却在飙“滚犊子,给你做出来都不错了,还那么多要求。”
为了吃得舒心,有人的确花数倍时间去死磕一根黄瓜,这种人的确可以称为手艺人,这种人毕竟还是少。
靠一把刀吃饭的,大多可以划归为手艺人:古代的刀客、杀手、宰牛的、以及现在的厨子……
甚至的刽子手。
古龙的《风铃中的刀声》,里面有段描绘刽子手如何磨炼手艺的文字很有趣,特地拿来分享。
把一把砍人头的大刀,反手提着,顺在手背上。
刀锋向外,以刀锋片豆腐,片得越薄越好,等到手法熟了,就在豆腐上画出墨线,要一刀推下去,让豆腐齐线而断,不差分毫。
再在豆腐上置铜钱,刀锋过处,豆腐片落,而铜钱不落,才算小成。
真正出师,就一定要在刑场上见红了,手起刀落,人头也落,这一刀一定要砍在脊椎骨的骨缝里,错不得分毫。
▲《风铃中的刀声》中的刽子手
刚读罢,觉得是古龙在扯淡。后来就去查资料,发现古代刽子手的确是这样练习的。
而且这门手艺活,要比蓑衣黄瓜、取蛇肉、蒙眼切土豆丝都要困难得多。
刽子手也是靠一把刀吃饭,只不过这把刀不是用来砍瓜切菜,而是用来切头的。
一个合格的刽子手,需要一刀就砍掉犯人的头。
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
我曾在菜市场上,看到卖鸡鸭的贩子,从来都是在脖子上划一刀先放血,再砍头。
一刀能砍断鸡鸭的头,那多半是干了十多年的老商贩,对鸡鸭的颈椎部分十分熟悉。又或者凭刀的锋利,用蛮力去砍的莽夫。
鸡鸭的脖子都难砍,就更别提是人的脖子了。
所以在古代,一个手艺好的刽子手,才需要10年去练习。而一个牛逼的刽子手,能在1.4秒内让犯人人头落地。
1.4秒,理论上是超过人体痛觉神经反应速度的,也是在古代来说最轻松的死法。
为了减轻犯人所受的痛苦,刽子手的手艺越高,家属给的红包就越厚,所以才会有推豆腐等一系列练习。
刽子手的练习,跟今天厨子的练习类似,但比今天职业厨师学校要求更严格。
1.切豆腐,是第一阶段练习:
取一块豆腐,用30多斤重的鬼头刀去切,要求一刀下去豆腐不烂而只是分为两半。
这要求刽子手要掌握好用刀的力度,否则一刀下去豆腐就会烂掉。
2.切冬瓜,是第二阶段练习:
取来冬瓜或者窝瓜,在瓜皮上,师父拿毛笔画上一条红线,徒弟需要做到一刀下去正好沿着红线把瓜切为两半,分毫不差。
这是在锻炼徒弟的准度。
3.切线切香,是第三阶段练习:
线的方法,是把线的一头轻轻粘在房梁上一个地方,然后点燃。徒弟需要一刀砍断恰好把带着火苗的线头。
香火的方法与之类似,将香点燃,徒弟要一刀恰好砍断点燃的香头。
在这种训练中,香不能因为力气过大而整体折掉,线也不能因为力气过大而飞走。
4.切猪肉,是第四阶段练习:
取来整块的猪肉,要求徒弟按照“断皮断肉”或者“断肉不断皮”的手法去处理猪肉。
最高等级的,是要取一块上好的五花肉,要求徒弟做到“说砍几层,闭着眼下刀就能达到几层。”
练到如此地步,刽子手里的鬼头刀就跟《食神》里的周星驰演的大厨类似了。
就像古龙小说《风铃中的刀声》中一样,姜断弦反手推刀,对方头落。身子却不停歇,往前奔跑数步后才倒下。
一切水到渠成,就如同庖丁解牛般,“不过尔尔”。
古代讲究留全尸,即便砍头,最好的也是一刀下去。头没有彻底断,留一层皮连着身体,这便是留住了精气神。
而这又跟顺德厨子切蓑衣黄瓜又是极其类似,怪不得在电影《功夫》中,武林豪杰都是一些收房租的、挑担子的、弹古琴的。
如此看来,武侠小说里那些奇异的武功,本来就不是玄幻。古龙只不过是写一个手艺人的故事,而不是传奇。
▲断头台的发明也是为了砍起来更方便
一块豆腐,一根黄瓜也都是最普通的食材,但是放在不同的人手里,就有了不同的处理方法。
有人切了十多年的黄瓜,成为了大厨、成为了砍头艺术家。而更多的人保持在“能吃就行”的水平上,那就注定没办法成为匠人了。
黄瓜虽小,却足以检验出你是匠人、还是手艺人、还是普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