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寒食是什么(清明节气里话寒食)(1)

在所有的二十四节气中,唯独清明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它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气,它是庄严肃穆,也是清朗快乐。因为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所以应当肃穆;因为清明的节气介于仲春和暮春之间,景明清和,适合踏春郊游,享受出行的乐趣,所以自然一派快乐。在这个意义上说,清明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清明这个题目既好写也不好写。说好写,无非就是重复一下古人所写的清明诗词,无外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再填充上几张桃李海棠的图,凑得一篇,既扣题目,也可随雅,但如果真是这样写了,总感觉对不起读者,如此这样一篇文章,岂不是敷衍。因此,清明这个题目确实不好写,但既然计划写完二十四节气,作为对清明节气的喜爱,所写文章总归有些实际内容,才不至于使读者失望。

写点什么呢?是对亲人的怀念和对祖先的祭祀?还是古人关于清明诗词的解读?是关于清明时节的民俗文化?还是清明时候的养生保健?似乎都想写,但似乎又不意写,再写清明总感觉没有什么新意,索性不提也罢。但在进入清明节气或者是清明节日的前一二天,有这么一个节日,那就是寒食,这个节日极容易被人所遗忘,今天姑且就以寒食为话题写一篇,权为完成任务。曾经写过一篇《寒食的咨嗟》,是以苏轼的一首词和一篇文为主题。今天解读一下韩翃的《寒食》这首诗,分享给读者朋友。

清明过后寒食是什么(清明节气里话寒食)(2)

在解读韩翃的这首唐诗之前,还是简单介绍一下寒食节的来历。传说春秋时介子推曾追随晋公子重耳出亡了多年,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晋文公),介子推不求官禄,与其老母隐居绵山。绵山在今天山西介休县。重耳求之不出,于是用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但芥子推拒不出山,最后抱木而被烧死。后人为了纪念他,禁火而食寒食,称寒食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在唐代以寒食节为题材的作品中,是一首为人们所推许的佳作。这首诗语言朴素,朴实无华,既有景色的描写,也有日常生活的叙述。前两句描绘出京城落花飞舞、杨柳摇曳的春天景色。春城就是指皇都长安,关于长安春天的景色,在唐人诗中有很多描写,其中著名的是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早春的长安,细细濛濛的小雨,春天刚刚开始,草色还没有完全青绿起来,花未盛开,只见到烟色朦胧中的柳黄,这和韩翃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景色大不相同。这首诗中,写花用一“飞”字,写柳用一“斜”字极为传神。寒食节在仲春和暮春之间,此时,花期已过盛期,开始衰落,东风吹来,残花飞起,呈现出暮春景色。

后两句写出寒食日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颇有意趣,也让我们能够从诗中里了解到当时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寒食禁火后需要重生火种,这种火称为“新火”,也称为“改火"。苏轼在《望江南超然台作》这首词中就说过“且将新火试新茶”。唐朝时期,皇帝宣旨,取榆柳之新火赐给近臣,以表示恩宠,更甚者,可将宫中的蜡烛送给近臣之家。

清明过后寒食是什么(清明节气里话寒食)(3)

据说这首诗在当时广为流传,有一次,唐德宗想任命韩翃为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令的人),因为当时有两个人,都叫韩翃,宰相就问唐德宗是哪一个韩翃,唐德宗批准说,把这个中书舍人授予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一时传为佳话。

如果说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是清明时节的最好的篇章,那么,韩翃的这首“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关于寒食的上乘佳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