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县营头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赵西林,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文化馆存在多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文化馆存在多久(我与文化馆的不解之缘)

文化馆存在多久

眉县营头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赵西林

三十六年前,我作为大山的儿子中学毕业后,无缘大学深造,只好回乡在公社兽医站打工,虽然每天不是给牛打针灌药,就是下村给畜禽防疫,吃力流汗也很疲劳,可对知识的渴求从未泯灭,每天晚上我都要坚持看书学习,徜徉在古典文学和中外名著内不能自拔。在学校里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当范文讲评,自己心里也时刻萌动着写作的欲望,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作家。

1982年秋天,我偶尔去公社文化站图书室借书,碰到站长宋有德,他原来是河东的党支部书记,退居二线才到文化站发挥余热。老马叔因和家父同过事我们早也认识,他便热情地陪我四处走走,当他知道我热爱文学,坚持业余写作的情况后,将我带到他的办公室,拿出宝鸡市群众艺术馆编辑出版的《宝鸡民间文学故事报》让我学习,鼓励我搜集民间故事,给这个小报上投稿。有了这个报纸,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我便利用饭后班余到附近的村子,寻找上年龄的老人,恳请他们为我讲陈年旧事,自己从中体会有价值的事情归纳整理。很快写出一篇三千字左右的故事,拿给宋站长看,他看后夸奖我写的不错。刚好第二天他要去宝鸡办事,把稿子捎到了编辑部。三月后后,我写的这篇《金猴告状》故事在宝鸡民间文学故事头版头条刊登。主编赵顺老师还在寄送样刊时,给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鼓励信。不久,我又收到了十五元钱的稿酬汇款单,钱虽说不多,而且仅是在市级内刊媒体刊登,阅读观众有限,知名度不高。但这毕竟是我亲自孕育的第一个"孩子",顺利诞生,首战告捷!无疑对我来说是一个有力的鼓舞和鞭策。

当年十月,我就接到通知,去市上东方红饭店参加市文化馆举办的群众故事创作培训班,在这次培训会上,我不但比较系统学习了故事创作的基础知识,提高强化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又认识了省市县众多的同行朋友,有商子秦,眉县文化馆的李正声,汪玉泉等老师。我不仅认真听讲,还利用课余虚心拜师求救,将习作恳请高手修改指正,虽然仅有三天时间,我自己觉得收获真的颇丰。

培训会使我的创作嗅觉愈加敏捷,捕捉身边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更加迅速,回到家乡不久,我创作的现代故事《军人情歌》在唐都故事报整版推出。从此,我写的稿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而且评论、散文、小故事、报告文学也频频在省市广播电台播出,每年在全国报刊发表的各类作品每年有三百多篇(首)。省、市县宣传部,文化局宝鸡日报多次对我进行表彰。我的作品先后十八次在全国省市报刊荣获一二三等奖。

由于生活和生存的压力我一度也曾傍惶过,暂时沉寂下来。2015年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乘坐的出租车上,突然发现了眉县文化馆出版的眉县文艺,我的心为之一振,血液开始又沸腾起来。不久我的二个中篇小说开始在眉县文艺连载。2017至2018年,我连续二年被县文化局评为优秀文化工作者,我千言万语无法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与眉县文化馆的情缘经过了三十六年的风雨洗礼,从一个稚嫩的习作学生成长为一位小有成绩的农民作家,这都与眉县文化馆的培养和教导密不可分,功不可没。眉县文化馆,我与你的情愫永恒不断,不解之缘绵绵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