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有多富有?开皇17年国库充盈财物无处存放,召令减负一年。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为何二世而亡?隋朝有多富有?亡国20年,库存粮食布帛还在为唐朝所用。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1)

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后,除了南征北战、攻城掠地外,还十分注重经济发展,很快就积累起了巨额财富。据《隋书 食货志》载:“隋文帝既平江表,天下大同,躬先俭约,以事府帑。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2)

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时,隋朝的税赋收入巨大,国库都不够用了,财物都堆积到库外的廊檐下。面对如此盛况,隋文帝自是心花怒放,遂下令停止征收这一年的正赋,让利给天下的老百姓。历史上将这次免税誉为开皇之治走向巅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这在封建时代,无疑是令人亢奋的盛举,亦为千古以来所罕见。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3)

1/隋朝之所以能很快积攒起如此巨大家业,除了杨坚重视农耕之外,还与他实行的一系列措施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几点:

其一是大索貌阅。所谓大索貌阅,就是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户籍普查,要求人账相符,摸清人口底,为按人纳赋做准备。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4)

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目的在于搜括隐匿人口;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目的在于责令官员亲自当面检查年貌形状,以便查出那些已达成丁之岁,而用诈老、诈小的办法逃避承担赋役的人。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5)

其二是输籍定样。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依据各户实际划定纳税等级,确保政府收入。开皇五年起,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重新规定应纳税额,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豪强地主占有劳动人口,造成税负不合理现象。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6)

其三是统一币制。杨坚上台后,废除前朝沿习多年的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世称“隋五铢”。“隋五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车书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时重新统一。除此之外,杨坚还曾颁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战亡之家,给复一年”等仁政措施。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7)

其四是倡导节俭。杨坚小时候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节俭,这使他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他虽贵为天子,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杨坚的皇后独孤伽罗也是节俭模范。据《隋书》载,开皇初年,突厥和隋朝互市,出售一筐价值八百万钱的明珠。有人劝独孤皇后买下来,独孤皇后说:“珠宝非我所须也。当今戎狄屡寇,将士疲劳,不如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独孤伽罗此举,又为杨坚提升了不少美誉度。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8)

此外,杨还提倡皇室成员及官员节俭。太子杨勇因为生活太过奢侈,遭到杨坚的训斥,并最终丢了太子之位。官员因为节俭,剥削较少,民众能够安居乐业,户口和财产剧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9)

由于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成功推行,隋朝的纳税人口迅速增加。在政策颁布推行的开皇五年(585年),隋朝户口仅380万户,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就增加到890万户。在24年的时间里,纳税户口数激增134%,这才是隋文帝能够快速实现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10)

开皇时期,隋朝的国库充盈,出少入多,因为每年的财政收入激增,隋朝不得不扩建粮仓,以储国资。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11)

唐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其中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

2/国力如此强盛的大隋,为何只历二世38年就短命而亡?纵览中国几千年历史,当朝代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乃至于国库充盈后,一定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12)

其一是大搞重点工程与面子工程。开皇十三年,也就是隋朝府库充盈的次年,历来以勤俭节约著称的隋文帝为避暑而下令修建仁寿宫(入唐后改称九成宫)。主持修建工作的是宰相杨素,杨素在监修仁寿宫时,督工极为严酷,民夫疲顿颠仆死亡万人以上,将其尸体推入土坑,盖土筑为平地。宫城营造从开皇十三年(593)二月施工至开皇十五年(595)四月竣工,历时两年三月。工程建成后,杨坚派大臣高视察后回奏说,仁寿宫修得非常奢华,太过耗费人力(“颇伤绮丽,大损人丁《隋书》”)。隋文帝闻言大怒,觉得杨素这么干,会让天下的老百姓骂自己(“为吾结怨天下《隋书》”)。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13)

杨素非常惊恐,遂去向独孤皇后处请罪求情。独孤皇后却安慰杨素说,你这样做,都是为我们老两口好,皇帝是不会怪罪你的(皇后曰:尔知我夫妇年迈无以自乐,盛饰此宫岂非忠孝。帝王法自古有离宫别馆,今天下太平,造此宫何足损费《隋书》”)。果然,经过独孤皇后做工作,隋文帝转怒为喜,不仅不再责怪杨素,还赏赐了杨素“钱百万,锦绢三千段。”隋文帝修仁寿宫时尚且如此,至隋炀帝时修建东都洛阳和大运河,那就更不用说了。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14)

其二是用兵黩武对外扩张唯我独尊。自隋朝建立以前,北朝一直受到北方突厥的侵袭。隋文帝登基后逐渐扭转了这种局面,此时的用兵尚且还是以防守性质的保境安民为主。可到了隋炀帝时代,就开始主动出击,先是在西边开疆拓土,设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接着又是在东边三征高句丽,最终导致民力耗竭、天下大乱。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15)

其三是官员为媚上谎报政绩唱赞歌。一般来说,皇帝最初都是因为手里有余钱,才想干大事。可是,当钱已用完而大事还没干成时,皇帝却很少愿意主动将手中的大事暂停下来,他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另辟财源以继续伟业,而此时能够帮他搞来钱财的官员就会特别受到赏识提拔,而无论这些官员多么精明能干,到头来还是在搜刮民脂民膏上动心思。为此,官员们一方面拼命聚敛,用苛捐杂税以使得搜刮老百姓的财富来上缴国库,另一方面为粉饰太平,一旦激起民怨就使用暴力弹压。官员的浮夸与赞歌,又进一步刺激皇帝的雄心壮志,而百姓们的负荷早已超出所能承受的范围,只能被迫走上起兵造反的道路。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每次一有人揭竿而起,就常常会天下响应的原因所在。

隋朝灭亡和贞观之治是否有关系(隋朝兵足粮丰国力强盛)(16)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越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皇帝,却越是国祚不长,譬如秦始皇和隋炀帝。相反,那些才具相对平庸的皇帝,反而能够创造出长期安定的太平盛世,譬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不折腾,能久安。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