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地界石 广州史记海珠石(1)

18世纪中叶,绘画中的海珠石

老广州吹水,常会提及这样一块石头的前尘往事:

曾与越秀山高矮相视,南北同辉;

既有中国文人唱和,又见外国画者写景;

平时是花园,战时成炮台;

昔是一城的“风水石”,今为一楼的“宅基石”;

曾一炮而没,又一锹而赤身重现;

真身既入地,魂遁天上游;

……

壹 江中礁石

初,番禺城南大江如海,人称“珠海”“小海”或“粤江”。淼渺水中央,有数百个小岛浮沉。

广州古地界石 广州史记海珠石(2)

17世纪中叶,海珠石(左下)

在近城的江面上,有三座小岛绕城而列,东是浮丘石(位置在今荔湾的石岗街、积金巷一带),中为海珠石,西是海印石(位置在今广九大马路与广九三马路相交处)。

这三座小岛其实是江中的巨型礁石,存在已久。皆为第三纪至白垩纪红砂岩系,通体赤色,属于今天人们所称的“红砂岩”一类。三岛离城最近,往来便利,且有景致,故人们将它们并称为“羊城三石”。

尽管这些礁石非常坚硬,但终不敌自然造化和人类建设。从清代至民国,三石相继沉埋地底。其中浮丘石最早消失,海珠石最迟,而且失而复现,尽管只是局部。

海珠石,又“走珠石”“海珠洲”,呈东西向横卧于江中,长逾100米,宽50余米(今大致范围:西至长堤大马路迎珠街南,东至少年儿童图书馆,南北处长堤大马路与沿江西路之间),高出江面数米。它的南边,有大兄弟“江南洲”——基底同是红砂岩构建。此洲后来发育成一江中大岛,并继承了海珠石的大名称“海珠岛”,行政区称“海珠区”。此外,海珠桥、海珠路、海珠广场、迎珠街、连珠街等地名,都源于海珠石。

广州古地界石 广州史记海珠石(3)

1815年,江中的海珠石(海珠寺)与海印石(东炮台)。

贰 沧海遗珠

“羊城三石”中,又数海珠石故事为多,如珠江水,衮衮来。

有人戏称,它的由来——“走珠入海成石”传说,可与五羊传说并称为广州两大传说。

在各种版本中,传说的核心都是一“珠”。流传最广的,称这珠是来自异域的宝石——阳燧宝珠。它原为南越王赵佗心爱之物,在唐代被得了神仙指点的崔姓诗人自王墓中盗出,又入一波斯商人之手。待船行江中,宝石化作一道白光潜入水中,成一巨石,人们遂称其为“海珠石”;船行的大江,就是“珠江”。明清时期,海珠石所在的水域被称为“沉珠浦”。

广州古地界石 广州史记海珠石(4)

17世纪,荷兰人画笔下的海珠石

这一传说,既有虚构的成分——诗人盗珠、遗珠成石,也有真实的历史——秦汉时,广州已成为“犀角、象齿、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的集散地;唐代,居于广州蕃坊的大食商人,贸易的商品中不乏珠宝。

不管虚与实,立于江中的海珠石,侧畔有千帆过往。若它有灵,必记得广州过往春秋事:

大食、波斯蹂躏广州后浮海而去(唐);侬智高部攻城的兵戈相击之声(宋);大米南销北运,广船、福船、浙船、沙船穿梭不息(宋);尚可喜轰城的炮声(清);十三行的船来人往(清);“荷兰炮台”之辱(1655);海珠炮台两次被毁之恨(鸦片战争);配合建市而上建海珠公园的风光……

毫不夸张地说,广州千年的风云际会,它或亲历,或目睹。

难怪有人说,品阅海珠石,就如同读一部广州简史!

深以为然。

广州古地界石 广州史记海珠石(5)

1907年,地图上的海珠石

叁 文化“化石”

当然,海珠石被老广州惦记着,主要还是它曾经够热闹,有生气,够漂亮。清代诗人王士祯在《广州游览小志》记有这样的情景:“海珠石在江中,上有慈度寺,下瞰江水,水带羊城,舴舶渔艇,往来如画图,为粤人竞渡之所”。

广州古地界石 广州史记海珠石(6)

明信片中的海珠石

寻求快乐的城里人,当然喜欢这样的去处。

人来人往,遂累积下厚实的人文,

江中巨石因此不再形容漠然。

至迟在五代十国时期,海珠石上人文之花始盛开。那时,南汉王在岛上修建了一座寺庙——慈度寺,而向来不喜咬文嚼字的一方民众,直呼其为“海珠寺”。迎来送往间,自然少不了那些文人墨客和他们的吟咏。

广州古地界石 广州史记海珠石(7)

民国时期,填埋前的海珠石

来往的人中,名头最大的,当然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他曾以《游海珠寺》为题留诗(以海珠寺或慈度寺名留诗的还有宋人吕定,明代的海瑞、赵崇信、梁绍裘、刘克正、何进修、邓时雨、许天锡、陈邦彦,清人陈恭尹等。有人作过统计,以海珠石或海珠寺、慈度寺为描写对象的诗咏逾50首)。宋朝广东唯一状元张镇孙,及第前曾在这里结龙头会。明末,南海人陈子壮曾谒李忠简公祠。清代,王士祯(1634-1711)于1685年奉命来南海神庙祭告南海,于此观光;岭南有名的诗人、书画家黎简(1747-1799)曾寓居海珠寺,因拒来广州求见的当朝红人袁枚于门外而轰动一时;名士沈复(1763-1832)来此,在名作《浮生六记》中为海珠寺留下简笔素描……

他们都是匆匆过客,唯有一人,得以立魂于岛。他就是广东科考史上的第一位探花李昂英(字文溪,谥号“忠简”,1201-1257,番禺人)。他年轻时曾在海珠石上结茅读书,后又捐资重建已废的慈度寺;1235年,又与已辞官归家的老师崔与之(增城人)联手,劝退攻城的叛军摧锋军,免了一城之乱。广州人为纪念这位有救命之恩,又以敢谏著称的同乡,在慈度寺旁修建了李忠简公祠(文溪祠)与探花台(民国时被毁)。

人杰地灵。自明代起,这块江中的方寸之地成为游玩胜地,每逢端午和盛夏,不少游人便上岛观看龙舟赛,或下珠江戏水。以它为核心的羊城八景之一“珠江静澜”,与以越秀山为核心的“粤秀松涛”齐驱并驾。这是它的高光时刻。

民国时,这里建成海珠公园,但这般美景很快便成绝唱。

广州古地界石 广州史记海珠石(8)

海珠公园

肆 死而复生

历明、清两代,本居江心的海珠石,因泥沙淤积而与北岸无限接近。民国时,尽管它仍风光无限,但长堤大马路的兴旺,以及时人对土地的渴望,这座礁石终被判了死刑。1931年某日,这里数十声炮响后,石裂土碎,香消玉殒。被填埋后,海珠石成为珠江北岸的组成部分,其上建成名为“海珠新堤”的马路。

这一炮响,便毁了海珠石的千年风月。但那个时候,同意炸石的“南天王”陈济棠估计也没有文物保护的概念。他要的是真金白银。

从此,海珠石残缺的身体湮没于地里。

广州古地界石 广州史记海珠石(9)

被挖出的海珠石(局部)

2000年的时候,一个工程队意外地发现了深埋地下3米的海珠石。经过一番处理,这个巨石的局部被挖出,用作展示,就在路边,裸着。更多的,则被高楼压着。这部分,人们戏称是“宅基石”。

很多时候,立于路旁的那块赤岩,人们走过路过,多无视。

幸好,懂它爱它的广州人也不少。广东南十字星会天文爱好者叶泉志便是其一。他与他人共同发现了第273836号小行星。在他的提议下,这颗遨游天际的小行星被官方命名为“海珠石星”,英文名称为“Hoijyusek”(粤语耶鲁拼音)。

“海珠石是珠江中的一块巨石,数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当作广州的象征之一。”这句源自国际小行星中心公报的陈述,其实也点出了海珠石之于广州老城,是不可或缺的“真魂”。

这魂,随海珠石星游于天际。

这星这石,以光年相游离,天上人间。

结语:海珠石再现和名字上天,这是喜事。毕竟,在广州老城范围内,这样同时兼具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的景观凤毛麟角(药洲算一处)。只是,目前它的处境尴尬。如今,关于它的影像资料、文字资料其实已很充足,配合既有的实物、地图,弄成一个既可展示广州老城南进地史,又呈现海珠石历史文化的小型展览(长期),自不在话下。就看有没有人比陈济棠有格局、有情怀、有眼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