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谨遵孝道、寻根意识浓厚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文化传统,也是孝文化的活动之一,因此各种祭祖活动在民间十分多见,甚至还形成了专门的祭祖节。如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十月一、除夕等,都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祀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习俗。那么今天就介绍一下“十月一”这个传统的祭祖节。

按照民间传统习俗,每年十月初一要祭祀自己的祖先,被称为祭祖节、“十月朝”或者烧衣节、寒衣节、“冥阴节”。十月初一这天祭奠先亡之人时,人们要焚烧衣服——送寒衣,也叫烧寒衣,是我国民间一个传统的祭祀活动。

  十月初一祭祖习俗的变迁

在古代,每逢十月初一人们要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人们认为,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开始,此后天气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及烧纸钱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烧仙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被称为“烧衣节”。

后来在有的地区,“烧寒衣”的习俗发生了一些演变,人们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即是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纸袋就叫“包袱”。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故“烧包袱”能让逝者在冥间衣食无忧。

古时候,人们不论贫富贵贱均有烧包袱的举动。十月一这天,家人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设供案,将包袱放于正中,前设水饺、糕点、水果等供品,烧香秉烛。全家人依尊卑长幼行礼后,即可于门外焚化。焚化时,划一大圈,按坟地方向留一个缺口。在圈外烧三五张纸,视为是“打发外祟”。你明白了吗?请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我是“南山老李”。关注我,我们一起品文化。

十月祭祖节日(农历十月初一祭祖的由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