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民田间生活(东北农村斜杠)(1)

长春市九台区波泥河镇的扶贫工厂,村民上岗成为产业工人。(采访对象供图)

新华社长春12月20日电(记者孟含琪)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被称为“斜杠”青年。在东北的一些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在农闲时,摇身变成了产业工人、演员、画家等,“斜杠”农民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成为“斜杠”农民后,有人增收致了富,有人充实了精神世界,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新变化。

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波泥河镇一处厂房里,嗒嗒的缝纫机不停作响,40多人围在生产桌旁,低头缝制服装。东北寒冬冻人,厂房里却很温暖。

一直务农的刘玉芬,起初上班时总忘记“打卡”。渐渐地,她习惯了穿工装,了解“考核”“计件工资”“标准化”的含义,开始按月领工资。

“秋收后我参加培训,11月份正式上岗,一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刘玉芬很知足。

为了帮助农民脱贫,很多产业项目在东北农村积极开展。以辽源市为例,当地依托东北袜业园这一优势产业,将产业链向周边扩展,目前已经在150公里半径的贫困农村开设7个乡村工厂,在农耕闲暇时,鼓励贫困户培训上岗。

农村农民田间生活(东北农村斜杠)(2)

孟庆国(右一)与景区其他演员排练节目。(采访对象供图)

除了产业扶贫,吉林利用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打造“白雪换白银”的冰雪经济,一些“雪窝子”成了旅游胜地。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有的农民还跨界成了演员。

“天王盖地虎!”孟庆国站在木头搭成的“山门”前,身披羊皮袄,头戴大棉帽,斜挎一条“猎枪”。

“宝塔镇河妖!”有游客大声回应。这是电影《智取威虎山》的经典对白。游客对上了台词,孟庆国才打开“山门”迎接。

在吉林省舒兰二合雪乡的“威虎山寨”,孟庆国作为景点演员,每天扮演各种角色与游客互动,一口东北话,配上羊皮袄等道具,他经常逗得游客捧腹大笑。

“过去冬天,大伙农闲后就围在一起打扑克、打麻将。现在来旅游的人多了,大伙有的开农家乐,有的在景点工作,都找到了适合的工作。”孟庆国觉得日子很充实,不仅每月可以领工资,还圆了演员梦。

还有一群农民,他们一手握锄头,一手握画笔,将乡村风光、农耕趣事用图画展现出来。

在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红榔头村村民王素杰家中,只见她手握画笔,安静地在纸上勾勒描绘。不一会儿,秋收的场景显现雏形。

农村农民田间生活(东北农村斜杠)(3)

东丰农民画《幸福的晚年》。(采访对象供图)

王素杰画的是东丰农民画。东丰农民画是土生土长的乡村艺术,根植于东北古老的剪纸、彩棚画艺术。上世纪70年代,东丰县的农民在闲暇时创作,逐渐形成独特风格。

对王素杰来说,画农民画既能消遣,又能赚钱。她告诉记者,一幅画一般能卖几百元,好的作品甚至能卖上千元。

目前,东丰农民画已有600多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励,120多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880多件作品被世界多国知名美术馆收藏。

“谁说农民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的生活也有无限选择和可能。”“斜杠”农民刘玉芬、孟庆国、王素杰等人,正是中国一批新农人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