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诸葛亮作好充分准备,发动十万大军进行最后一次北伐。他派使者到东吴,约孙权同时发起攻势,南北策应,使魏国两面受敌。
诸葛亮第五次率军出斜谷北伐曹魏,驻军于武功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隔渭水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忧劳成疾,54岁病逝于此。临终遗言:“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五丈原为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战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五丈原镇(2011年区划调整,五丈原镇并入蔡家坡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因其生前被“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人尊其墓为“武侯墓”。武侯墓在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下。诸葛亮即未就地安葬,亦未魂归故里,更未还葬成都,而遗言葬汉中定军山下。原因估计也是多方面的。他的墓地,据《三国演义》和历代的一般说法,均认为是陕西勉县的定军山。 下面是现在开车自驾的路线,六百里山路,开车都得六七个小时,放在三国时期,翻山越岭更加艰险,为啥诸葛亮死后要运到那么远的地方安葬呢?
定军山,见证了诸葛亮的崛起与辉煌。建安廿年(公元215年),曹操平汉中,并派大将夏侯渊、张郃等留守,驻兵定军山和天荡山各隘口。刘备趁曹操立足未定,同年率将进兵汉中,老将黄忠打败了驻守天荡山的张郃后,又奋勇取定军山,经法正指点,夺得定军山以西的挡箭牌山的山头,踞高临下,直取夏侯渊,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腰斩,从而夺得了定军山。诸葛亮进而夺取了大半个汉中地区。最终也成为诸葛丞相的埋骨之地。
定军山
其实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三个:
一、客观上,就地安葬,归葬桑梓和还葬成都无法实现
亮逝于三国鼎立时期,蜀魏边境以秦岭为界,岭北为魏地,五丈原属敌国疆土,亮自不可就地安葬。而诸葛亮的家乡山东沂南当时也属魏土,作为蜀汉丞相,“叶落归根”,还葬故乡也绝无可能。
就地安葬和还葬故里无法实现,那么成都呢?作为蜀汉都城:又是亮因感知遇之恩而誓死为之效忠的刘备葬地,身为丞相,生前效忠先主,死后亦尽忠伴备于地下,葬于成都。然亮卒时值秋八月,气候尚热,尸骨不宜久存,况五丈原至成都,路程有一千多公里,须翻越秦、巴,多为崎岖山路,归葬成都,受到了当时客观条件限制,更何况这不是诸葛亮最理想的安息之地。
他如果想葬回卧龙岗 更是不可能了 诸葛亮的老家还在荆襄 ,可惜关羽大意失荆州,不小心已经被敌军占领了,怎么可能让你回去安葬呢
二、主观上,葬于汉中定军山是诸葛亮心之所愿
笔者认为,亮归葬定军山,与汉中在蜀汉的重要地位和他以汉中为根据地的八年北伐战争有着密切的联系。汉中是蜀汉的北方屏障。汉中处于秦巴汉水之,间,秦岭和巴山两山脉象天然屏障一样包围着汉中,关隘重重,易守难攻。在豪杰并起的战乱时代,张鲁据汉中“雄居巴、汉垂三十年”汉中乃益州咽喉之地,是蜀汉的北门户,与蜀汉政权的前途和命运生死攸关,汉中在蜀汉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把北伐根据地选在汉中,死后归葬于此。
武侯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