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3000万台农机投入“三秋”生产

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三秋”期间,全国将投入农机3000万台。在总量有保障的同时,我国农机装备结构持续优化。植保无人机目前保有量和作业面积已位居世界第一;北斗定位、远程监测、无人驾驶、精准作业等智能化技术正在加快应用于农业生产第一线。今年有60多万台装有北斗导航的智能化农机投入“三秋”生产。

小麦宽窄行播种技术(小麦播期播量播幅)(1)

小麦机械化播种规范

播期太早:玉米收获后,急于外出务工。旺苗冻害,病害倒伏。

播量太大:习惯大播量,壮苗不利。应控制在每亩10公斤左右为宜,最多不超过12.5公斤。  

播幅太窄:小麦播种行距20-25厘米。而小型播种机1米左右播幅,行距只有15厘米左右;早封行,田间密闭,倒伏隐患。田间管理不便。

播种太深:在适期适墒播种深度在3-5厘米,最多不超过6厘米。

培肥整力,打好机播基础

深细平实。以“深(耕深25cm以上)、细(表层土壤细碎,无明暗坷垃)、平(土地平整)、实(上虚下实)”为标准,突出抓好深耕、镇压技术落实,全面提高整地质量,打好基础,有条件的可采用驱动耙,联合整地作业机械作业。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机械要选用甩刀式、直刀式、铡切式等秸秆粉碎性能高的机具,尽量打碎打细玉米秸秆,秸秆长度不超过5cm。

深耕整地。对于秸秆还田量较大,小麦根茎部病害发生较重的地块,要大力推行深耕翻整地,耕深25cm左右

施足基肥。底肥可采用有机肥,根据不同地力和小麦产量目标因地制宜施用化肥。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

耙实镇压。及时耙平镇压,紧实土壤,压碎土块,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提高小麦出苗整齐度和苗期抗旱能力。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

小麦宽窄行播种技术(小麦播期播量播幅)(2)

适时播种

适期播种。依据主推品种特性、播前土壤墒情和气象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适宜播期。一般半冬性品种适期播种的日平均气温为14~16℃,豫北麦区半冬性品种适播期为10月5日~15日,弱春性品种10月13日~20日;豫中、豫东麦区半冬性品种为10月10日~20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日~25日;豫南麦区半冬性品种为10月15日~25日,弱春性品种为10月20日至10月底。对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应在适播期内适当晚播。

适量播种。一般高产田每亩基本苗为15~20万;中产田为20~25万。晚播麦田,应适当增加播量,每推迟2天播种,各类麦田都要注意提高播种均匀度,杜绝堌蹲苗和缺苗断垄现象。

适墒播种。小麦播种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5%左右。豫西旱地可趁墒播种。对于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墒情饱及时开沟散墒;在小麦适播期下限范围内,应按照“宁可适当晚播几天,也不能种歉墒麦”的原则,确保做到足墒播种,一播全苗。

适深播种。在高质量整地前提下,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宽幅匀播、宽窄行播种、缩距匀播等播种方式;旱作区示范推广免耕沟播;稻茬麦区推广灭茬免耕带旋播种。播种深度3~5cm,并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小麦机械化播种作业要点

选好播种机,配好拖拉机。作业前,应对拖拉机、播种机进行检查与调整,确保作业质量。

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做好播前镇压、播期镇压。

确定适宜播种行距。播种深度3~5cm,并做到行距一致、播量准确、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学习掌握自动导航等播种新技术,明确播种机械作业技术要求。严格按照播种作业操作规程进行田间作业。

随时观察播种机作业状况,注意排种器、排肥器是否正常工作,输种、输肥管有无堵塞,种箱、肥箱是否充足,检查开沟、覆土是否一致等情况。

黄淮海冬小麦主产区,近年来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和高标准粮田建设,农田生产条件和排灌溉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产量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要求,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不断提高机械化、智能化小麦播种技术水平,保证小麦播种质量,实现节本增效和大面积稳产高产,意义重大!

文章作者:王万章 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农业精准作业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小麦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农机化科技创新专家组专家,河南省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农业智能装备与机械化工程技术方面教学科研工作。曾获得全国十佳农机教师,河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农业大学十大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中原农资宝典整理,转载请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