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你是否经常感觉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这就是“湿”在作怪。湿气积聚在体内,不仅让人食欲不振,甚至大便也总是黏腻不爽。其实只要认准人体的“排湿口”,“湿困”问题多能迎刃而解。

老年人腹部腰下发困(夏季老人易湿困)(1)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老人夏季多“湿困”

夏季除了骄阳似火之外,还伴有连绵的阴雨和台风,加之地气蒸腾,使空气中湿度加大,所以说“湿”是长夏的主气,《理虚元鉴》特别指出“长夏防湿”。

老人在夏季难逃“湿困”,主要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夏季气候湿热,气温居高不下,老人在淋雨后若不能及时擦干身体,很容易使湿气困于体内;另一方面,老人本身阳气亏虚,加上在夏季吃过多的生冷水果,更易损伤脾脏功能,湿邪困脾。中医认为,“湿邪”有“重浊、黏滞”等特点,令人头重身困、关节酸痛、身热不扬。

“湿”对健康有影响

中医认为,脾脏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还能够向上向外输布营养精微物质,协助管理气血的生成和统摄,然而它却最容易被“湿”困住,造成诸多的表现。

湿阻最常见的表现是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胸闷腹满、口淡、胃口不佳、腹泻便溏、小便不利、水肿、舌苔厚腻等。由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脾脏被湿所困还可引起体内各大系统的病变,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以下征象有助于诊断。

舌苔厚腻

正常舌苔应该是薄白的,当舌苔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上有一层油腻状粘液的苔质时,为腻苔;苔质较厚,望之不能见底,为厚苔。晨起漱口对镜看一下舌苔或许会让你看到身体是否有异常。

全身乏力

湿阻导致的乏力带有“困重”的特点,比喻来说,好像被湿毛巾裹住沉重而无力的感觉。中医还有“因于湿,首如裹”之说,意指头部胀满沉重,如有物裹住亦为湿阻表现之一。

纳呆便溏

指容易胸口闷,胃口不好,稍微吃一点就觉得饱胀。湿邪还有“浊”的特点,除了大便稀薄不成形或粘腻不爽之外,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具有秽浊不清的特点。比如小便混浊不清、妇女白带增多、湿疹等。

口苦口腻

有的朋友到了夏季就感到口中腻腻的,带点苦味,即使美味佳肴食之也索然无味,不妨注意自己是不是有“湿”。

身体酸重

关节疼痛,甚至屈伸不利,难以转侧,尤其在夏季或阴雨天出现。

面对多方面不利因素的“夹击”,老人在夏季要注意适当运动,以促进身体器官特别是脾脏的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认准四个“排湿口”

相对于以食疗或药疗祛湿,利用按摩祛湿的方法更适合老年人。因为按摩可以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相关穴位,不需要通过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可以大大缩短起效时间。而且老人单凭一双手就可以在家自行按摩,操作简单、方便,更符合经济原则。

临床上,有四个常用的排湿穴位,分别是阴陵泉穴、丰隆穴、大横穴以及足三里穴,老人只要认准这四个“排湿口”,就可以做到轻松祛湿。

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是属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在胫骨后缘与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有排渗脾湿的功效,是常用的“祛湿大穴”。

按摩方法 以拇指点按为主,每次按摩3~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10~15分钟。

丰隆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主治脾经及胃经的疾病,有沉降胃浊、化痰湿的功效,是“祛湿化痰大穴”。

按摩方法 以拇指指面着力于穴位之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按而揉之,持续5~10分钟为宜。

大横穴

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之穴,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左右各一,有运转脾经水湿之功效,全身的湿气都能由它驱除,同样是“祛湿大穴”。

按摩方法 用两拇指同时点按左右两侧的大横穴,持续3~5分钟。或用手掌以顺时针的方向摸腹20~30圈,同样能有助通便祛湿。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位于髌骨下缘3寸(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宽度即为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拇指指关节横度)处,有燥化脾湿、生发胃气的功效,是“强身健体大穴”。

按摩方法 一是每天用拇指按压足三里穴5~10分钟,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胀、发热的感觉。二是可用艾条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文/李艳鸣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关注公众号《家庭医学》,了解更多健康科普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