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论文的pdf做什么(来中大看手写老讲义)(1)

嘉宾在观看老讲义老手稿等展品。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苏韵桦、高鹤涛

学校要论文的pdf做什么(来中大看手写老讲义)(2)

“前代遗珍”展品。

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徐静 通讯员仝广秀)昨日,“爝火不息——习之堂藏老讲义百种特展”在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园锡昌堂一楼多功能厅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为期两个月的展览由中山大学哲学系主办、习之堂儒学馆承办,共展出明清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老讲义一百余种。记者了解到,展览时间为5月13日~7月13日。

“习之堂儒学馆”是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周春健教授创办的私人博物馆,藏品目前已达两千余种,老讲义、老笔记、老手稿等正是馆藏的一大特色。本次展览正是从习之堂所藏近六百种老讲义当中,精选一百余种展出。

在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时代,这些饱经沧桑的文献不仅仅承载了逝去的历史,更有着学术与情感的双重意义:一则为近代以来的学术史研究提供一份难得的材料;二则唤起人们对学术和教育本身的温情与敬意。

本次展出的老讲义按照类型分为六个主题。一曰“前代遗珍”,包括明清刊印或手写讲义四种,以及民国时期手写或油印的讲义十余种,纵向地展示讲义这一文献载体的传承和变迁,体现时代风习的演化。二曰“域外拾零”,有日本的刻本《四书》讲义,有民国时期学人赴日本学习工程学的讲义,也有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宇航员的援华授课讲义。三曰“师者手笔”,包括全国各大院校与科研机构知名学者的亲笔讲义手稿三十余种。四曰“生徒钞记”,包括学生笔录的课堂讲义二十余种,讲授者和记录者皆以名家为主,如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贺麟《西方哲学史》等。五曰“下庠片羽”,包括中小学各科讲义手稿八种。六曰“油印撷英”,包括刻版油印的讲义十余种。

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陈少明教授都将讲义捐赠给博物馆进行展览,冯达文教授的讲义时间跨度更是长达40年。此次展出的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上课讲义有些特别,是写在商标纸背面,稿中注明1964年两编,当时黄天骥刚到中大任职不久。后经黄天骥核认,确为其本人手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