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治疗疾病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尤其是在外感内伤诸病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效果。其中,给人治病,诊断是第一步,用药是中间过程,疗效是最终目的。如果起步就错了,那用药肯定是没有效果,自然也不会得到患者的信任和百姓的支持。
学习诊断,首先我非常推崇诊脉,脉学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快看透人体的一门技术,所以可以看成这个顺序,宇宙——自然——人体——疾病——中医——诊断——脉法,为了研究透这个脉法,我参考和详细分析了很多古代名医的著作,比如李士材《诊家正眼》,张景岳《景岳全书·脉神章》,滑寿《诊家枢要》等。
当然,也只有这些实实在在被认可的中医名家给出的指导,才是学习脉法最为正确的道路。书中所述皆是精华,甚至把不同医家论述、论点互相结合,做一个终极的总和。具体证明案例,建议参考李士材《医宗必读》和李延罡《脉诀汇辨》中的医案,会有很具体的说明。首先介绍一下“8”字脉学。
“8”字脉学法:
天一生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所以人体最开始形成的就是肾(水),水生木,木生火,自下而上。心火居君位,不能下至阴,所以把部分权利分给了肾,即肾中相火,我们也可以当做是龙潜海底,居于右尺。相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以此为循环,没有终点。左手的火克右侧金,木克土,水克火,而右手的水制火,金制木,土制水,所以也是互相克制,保证了没有一强独大的可能存在,同时也保证了人体的中正安和。
知道了这个顺序,我们再来看脉,就是一个循环流通的动态过程了,同时也要把里面的生克关系搞得非常熟练才行。因为我兼通命理四柱,对这些简单的五行关系非常熟悉,所以运用起来就很容易上手,这是诊脉的第一步,即把左三部和右三部脉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非常形象的动态五行气血流注图。
诊脉的流程:
1.医生先调整好自己的呼吸;
2.男子尽量先摸左手的脉,遇到女子,则尽量先诊右手脉;
3.以中指在高骨处定关,再同时下前后二指,定尺和寸。首先需要做整体的把握,即浮中沉,轻举在皮毛,中寻于血脉,重按至筋骨。然后自寸至尺,再逐步详细的推寻。即先后寸部,次候关部,最后候尺部,这样如有子病,我们可以往下推求于母,一步步的深入寻找。
诊脉注意切入要点:
1.诊脉不需要区分六经病和脏腑病,因为两者之间是有联系,互相包含的,我们只需要区分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饮食劳倦情志)即可,区分的标准就是这一句话:“太过实强,病生于外,不及虚微,病生于内”。
2.24部脉形不用全记,但一定要把“浮沉迟数滑涩”(或“大小缓急滑涩”)六字的判断标准烂熟于心。
3.想要判断人体下半部分的阳气情况,一定要候在右尺,如果想要知道人体下半部分的阴液情况,则一定要候于左尺。
4.两寸脉属阳,浮取如果遇见有紧、涩、短、小的情况,是阴上乘其阳,可见胸阳不振;两尺脉属阴,沉取如果遇见有洪、大、数、滑的情况,则是阳下乘于阴,可见阴虚火旺。
独脉的意义:独脉分为三种,即部位独,脏气独和脉体独。
1.心肝肾在左三部,肺脾命在右三部,如果其他部位脉象正常,只有一部异常,则独处藏奸,必有蹊跷。
2.脏气之独,不能拘束于某个具体的部位,比如不管哪一部见洪,都是心脉病此;见弦,是肝脉;见浮,是肺脉;见缓,是脾脉;见沉,是肾脉。
3.脉体之独,是六脉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下陷者病(选自脉学篇·通一子脉义,滑寿书中最早论及)。
脉诊对应疾病:
五脏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涩而短;肝在左关,沉而弦长。肾在左尺,沉石而濡;右关属脾,脉象和缓;右尺相火,与心同断。知道了五脏的本脉,我们就很容易判断出具体的疾病了,这样不仅我们能够把疾病诊断的明确,甚至还能把具体症状描述到很精确的程度,这样患者听到也会大为信服。比如右尺主下焦,临床中如若诊得弦紧,则是右侧腿膀胱经经血不通,寒邪客闭,可以大胆的说出腿疼问题,若紧脉转缓,则疼痛消失。又比如诊右寸脉沉涩,说明上焦血滞阳气不通,可以很自信的跟患者说是肩膀、胳膊或头痛;如果右寸滑,失去涩的本脉,则是肺经痰实或有呕吐疾病;涩见于尺部,则一般主精伤血少。
另外我临床当中喜欢重点诊察右关土脉,如果右关不和缓,而是偏弦,弦属于肝脉,则比较容易判断出有肝木乘土的病机存在。如果右关是个数脉,则说明是有胃火,如果心肝亦偏数,则多属于心肝火旺所引起的。
人迎、气口的临床意义:
近期中医界流行的以关前和关做对比,来判断三阳、三阴病,其实不可取。首先关前的定位就是错误的,关分三段,关前仍在关上。其次这些理论《内经》当中只是简单的提了一下,后世医家以及脉学专著都没进行过详细的论述,甚至仲景书中都没把人迎气口诊法作为辨别和确诊六经病的必要条件,所以大家不要将其神话,选择这样一劳永逸的方法来统摄六经问题。
那人迎和气口脉是否就完全没任何作用了吗?其实也不然,后世脉学当中一般会以人迎左手人迎处诊的紧盛,说明目前人体所出阶段为伤风;若是右手气口紧滑盛,则说明人体是属于伤于食,且士材叔侄当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医案作为参考。
比如“内臣赵荣庵,忽然昏仆,胸腹硬满,气口独强,此食厥也。以枳实、橘红二两,煎汤四碗,加食盐少许,探吐颇多。更用香砂平胃散,数剂始安。”
最后需要说明的问题:
1.临床当中容易摸到正常脉吗?很难。想知道其实病脉,必须先了解五脏平脉,一般来讲临床当中很少能摸到一个正常的脉象的,直到我在山东济南王伟师兄的门诊上,诊一个9岁小孩左手,左寸浮散流利,左关沉而弦长,左尺沉迟而濡,脉象和缓而收敛,应于冬季,才知道这个才是正常的脉象。以前在门诊上诊得的都是病脉,包括自认为没症状的成年人,其实总有一部是不正常的,或火脉沉涩,或木脉弦细,或水脉鼓数等。其实都是与自身的五脏本性相违背,属不正常。所以我建议想诊正常脉,一定要去小学初中,看小孩的,诊得正常脉的几率可能十之七八。
2.有病人内热伏火,是会摸到数脉吗?以张景岳的经验和书中记载来讲,很大程度上是不会的。一般遇到内热伏火的脉象,脉反而不数,却常见洪滑有力的征象。如果临床当中把到数脉,一定要仔细断别清晰,因为虚损和邪盛当中往往都会有数脉的存在,比如数而无力,数而细小等,而临床当中表现出有虚寒的症状,这样的话,大的治疗方向一定不要错。
3.学习五行脉法和用药,会跟《伤寒论》六经有冲突吗?这个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五行是完全可以统摄六经的,应用六经辨证可以治疗杂病,同理,应用五行系统当然也可以治疗六经方面的问题。临床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每一部的正常脉象,判断出“8“字五行流通问题出现在了哪一部上面,然后重点解决病灶的问题即可,正如仲景先师所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也是此套脉法的简单实用之处。
懂得了五行脏腑脉法,我们接下来就可以结合具体的用药,来实践于临床了,如果确定选用文中所述的“8”字五行脉法了,建议可以多看张元素的脏腑标本虚实用药法,以及张景岳新方八阵,还有李士材书中小方和仲景、钱乙、丹溪等五行方药。
以我自己的经验,举几个例子来说,比如遇到金水沸腾脉用甘露饮、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金水不足生痰脉,用景岳金水六君煎;肝实脉选化肝煎加芍药甘草汤;肝虚脉用四物汤、补肝汤;胃实半夏泻心汤、枳术丸,缓则四君子、补中益气、甘草泻心汤;胃虚软湿,或六部皆缓土脉,选平胃散;火不生土,以六君子 四逆汤 益智仁肉桂或附子理中丸为主;金脉兼紧,分解表、和解、解肌、发表,又有邪中经络和脏腑的不同,一般在经多浮弦大,在脏多沉微,还需要兼看有无气血阴阳虚、湿食痰气血有形阻滞等,解表想治的好,治的正确,也不太容易,可以详参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在此不多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