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仁回府》剧出《曲海总目提要》,其中有传奇《忠义烈》《提要》云:“不知何人作自严嵩父子及海瑞外,姓名悉诡讬剧内有杜宪尽忠,周仁仗义,仁妻激烈,故是名也”剧情如下:,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秦腔周仁回府第三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秦腔周仁回府第三部(秦腔周仁回府溯源)

秦腔周仁回府第三部

《周仁回府》剧出《曲海总目提要》,其中有传奇《忠义烈》。《提要》云:“不知何人作。自严嵩父子及海瑞外,姓名悉诡讬。剧内有杜宪尽忠,周仁仗义,仁妻激烈,故是名也。”剧情如下:

杜宪与严嵩不合。洞蛮扰滇,嵩奏宪往征。贫士周仁曾得宪子文学之助,感其恩,欲报之。文学乃与之结为兄弟,文学妻与周仁妻结为姊妹,留与同居。勇士张武烈应试,因貌陋为考官严嵩逐出,文学爱其勇,作书寄父,令往效力。武烈至滇,马蹈蛮陷坑,被擒用为将,使战。武烈佯败不与宪战。严嵩劾杜宪私与蛮通,诏令赐鸩,并逮文学入狱。时海瑞为都御史,劾嵩诬宪,被严嵩以毁谤大臣论辟,幸太子奏於世宗(嘉靖),赦海瑞復其职,令招抚洞蛮。文学妻以寇乱,入寺祈安。适严世番至,欲图之,遣门客往说之。周仁谋於其妻。妻曰:“不从必招祸,佯许之,當挟刃代往,诛此贼洩恨,报杜氏恩。”周仁乃绐世蕃勿害文学,當如命。蕃喜,乃出文学於狱,戍之滇南。花烛夜,周仁妻手刃蕃,怯弱不能斃之,遂自刎。里中父老,皆恨周仁负恩义,周仁不与辩。文学戍滇投海瑞军,海瑞令赞画立功。海瑞以大义晓蛮主,武烈首倡纳款班师。论功,文学、武烈皆授职。文学奏妻被世蕃勒逼,周仁负义。诏海瑞与文学研审,周仁具言始末,文学始知周仁夫妇仗义,而妻故无恙。世蕃伏罪,文学夫妇复团聚。

《忠义烈》是清代海瑞戏八大本之一,因为其中朱素臣(朱皠)的《朝阳凤》、朱佐朝的《吉庆图》、弹词《大红袍》影响很大,有人以为《忠义烈》也为朱氏所做,其实不确。

1958年香港信谊影片公司以《忠义烈》为题材,由周诗禄执导,芳艳芬、罗剑郎、林家声、谭倩红、半日安、柠檬等主演,拍摄电影《鸳鸯泪》。香港原有1942年拍摄同名电影,但剧情不同。

封至模先生认为秦腔的《周仁回府》由著名须生麻子红李云亭先生改编自线戏《忠义侠》,应该不够准确。南戏传奇肯定是这出戏的源头,线腔本子也应该源于此。蒲州梆子传统剧目就有这出戏,冠名《忠义侠》,以小生应工。著名须生闫逢春在西安演戏时,习学李云亭先生弟子和家颜此剧,沿袭秦腔以须生应工的样法,也取名《周仁回府》。翁偶虹先生根据蒲州梆子老剧本,用香港电影的名字,编写《鸳鸯泪》。京剧名小生叶盛兰依据《鸳鸯泪》,学习闫逢春的表演,以小生应工,演出《周仁献嫂》。川剧也常演这出戏,习自京剧,以踏乌纱、辫子工等绝技驰名。

一般认为,秦腔这出戏由麻子红李云亭先生首演。李先生不光是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也是杰出的秦腔教育家。民国元年(1912)他在西安易俗社搭班时,就把这出戏传授给了易俗社的学生们,后成为了易俗社的常演剧目。名须生刘毓中就是这个时候学得此剧的,也是他的常演剧目之一。易俗社名须生耿善民演出此剧轰动一时,许多人纷纷效仿。

民国四年(1915),李云亭先生离开易俗社,到臻苓社搭班,他又把这出戏授于自己的得意弟子和家彦等人,也是和家彦的常演剧目。

民国五年(1917),李云亭先生离开臻苓社,到三意社搭班,又把这出戏授予了名须生阎国斌、王庆民、王宝来等人。名小生苏哲民也演出了这出戏,但是,已经不知道他是习于自己的老师名小生王徳孝,还是麻子红。

作为一代秦腔宗师,麻子红演出的剧目都在秦腔剧坛具有重要影响,所以,他演出的《周仁回府》就成为秦腔人的模板。这需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提出的《周仁回府》这个剧名被公认。据说因为他还有一出常演剧目《霍光回府》,其中为了表现霍光在回家路上逡巡不进的情绪,就使用了一套“搜门”的组合程式,非常出名。李先生又拿这套程式来表现周仁在回家路上的逡巡,因此就取名《周仁回府》。后来有人纠结于周仁此时有没有府邸,其实大可不必,以表演程式取剧名本就是惯例。另一方面,这出以须生工的戏,却不带须,也成了惯例。有人说这是李云亭先生的创造,其实也是不确的。戏曲生行源自南戏,杂剧没有生行。生行由院本的末分化而来,早期叫小生,是戏中的男主角,演出正剧。扮演男角的还有末,在戏中起穿插搭桥过渡的作用。传奇时代,由小生行当又分化出了生,生取代小生成了男主角,副角小生跟生共同演出正剧,末行作用未变。这是剧情复杂化的产物。随着乱弹的兴起,末行开始复兴,甚至凌驾于生行之上,成了男主角,有人开始就把末也叫生。一般而言,生行以文戏为主,末行以表演为主,末行往往还要勾脸,勾红脸的叫红生,勾黑脸的叫黑生,勾白脸的叫白生。黑生、白生后来演化成了大花脸。随着袍带武打戏的增多,红生就成了戏曲当仁不让的主要行当,生也往往纳入了红生行当,这在西路秦腔、河南梆子中一直就是惯例。此后,人们也把红生称为须生,也有称老生的。这样,小生行当地位迅速下降,几乎很难担当主角了,所以,它往往就由红生代演了,比如昆曲《渔家乐》中的小生以须生不带须出演几成惯例。秦腔的贫生就是再后来由须生分化出来的,早期都是须生不带须演出的,秦腔名剧《伯牙奉琴》《双灵牌》等贫生戏就长期是须生行的必演剧目。所以,李云亭先生这出戏的演法也是循惯例,不能算创造。

民国以前,著名的福盛班就有许多人以这出戏出名。福盛班常驻泾阳云阳镇,这个戏班的学生名字就带一个“云”字,比如赵云峰、车云亭、黄云亭、张云亭等,当然也有李云亭。这些人都常演《周仁回府》。所以,秦腔这出戏似乎也不是李云亭首演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