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金江

泥瓦匠的辛苦(记忆中的乡愁泥瓦匠)(1)

泥瓦匠的辛苦(记忆中的乡愁泥瓦匠)(2)

泥瓦匠,简单说就是从事砌砖、盖瓦工作的建筑匠人。有的地方叫“瓦匠”,有的地方叫“泥水匠”。

泥瓦匠的祖师爷是鲁班(鲁班是瓦、木、石、绳、棚五业祖师)。其历史最少3000年。泥瓦匠在历史上被称为“圬(u,音同污)者”或“圬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为一个叫王承福的泥瓦匠作传,名字就叫《圬者王承福传》。

泥瓦匠是个技术性的工作。其技术是由师带徒或父传子来传承的。泥瓦匠最基本的技术要求是横平竖直。所谓横平,是说砌墙“层层压茬不直缝,泥(灰)口均匀一水平”,所谓竖直,即“墙高九尺不歪斜,一条直线如刀切”。还有抹墙的要求:“墙面平如镜,身上不沾泥”。

过去农村的泥瓦匠往往十几个人组成一个建筑队,枣强叫“拨伙”,一拨一伙人的意思。拨伙的负责人叫“大师傅”,即队长、领班。大师傅既是技术上的老大,又是对外联络人,还是拨伙管理人,工钱分发者。除此之外,他还懂的许多盖房的风水忌讳。因此很受人们的信任和尊敬。

泥瓦匠的辛苦(记忆中的乡愁泥瓦匠)(3)

泥瓦匠盖房耍的是手艺,包的是清工。建筑材料都是东家自备,过去农村穷,盖的多是土坯房;稍好点的盖半坯半砖的“前花脸后挂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房屋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后来无论城乡都盖砖瓦房。泥瓦匠随着形势发展,不断学习新手艺,如:怎样和沙子水泥?怎样弯绑钢筋?怎样浇注圈梁等技术。

泥瓦匠(盖房拨伙的)辉煌时期是1980一199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的富裕,城乡都开始改善“住”的条件。家家要盖红砖大瓦房,建筑拨伙忙不过来,盖房的人家得排队,大师傅和泥瓦匠们都发了几年财。

进入到新世纪,泥瓦匠开始走下坡路。农村因空心化,无人再盖新房。城市因房地产开发,盖的全是钢筋水泥大楼。面对新形势,多数年轻的泥瓦匠加入了高楼大厦建筑大军。少数乡村的建筑拨伙的拿瓦刀的泥瓦匠们依然“活动”在农村:给这家修修屋顶、换换瓦;给那家垒垒院墙、漫漫砖。干点零碎活儿,挣点零碎钱儿。他们没有离人远去,因为农村需要他们,离不开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