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的历史,果真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秦国怎么突然就灭亡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秦国怎么突然就灭亡了(秦国为什么会这么快迅速灭亡)

秦国怎么突然就灭亡了

读中国的历史,果真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秦国的迅速灭亡,或许正是当年商鞅一手造成的!

成也商鞅,败也商鞅!

秦国自天子虚封关中之地,秦人祖先带领部族同戎狄大战持续百年,而占领关中。

因本就是以一族之力血战,所以天然不预备稳定环境,让宗族子弟形成不顾国家存亡,而顾私利的思想!

而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生存唯第一位的共难思想!

思想即思维,思维即行动!

为了秦族生存,个人私利先往后放放!

所以相比于东方诸国,秦国宗族势力发展缓慢!

同而……当商鞅来到秦国变法时,所受公氏的反对力量是最小的。

因为秦国的公室本就没有多少拿的出手的力量!

也就是说,商鞅的变法,有且唯一只能在秦国实行!

强国之法打造完成,剩下的就是法令的运转!

历史结果不以人而改变,而受人的影响,商鞅加速了历史进程!

兵行战而得爵,农以耕而得赏!

废了贵族特权,名望实利全归于民!

全面调动了秦国的民力,战力!

鲜生的活力充斥整个秦国战车,令其高效运转!

历孝公,慧王,武王,昭王,孝王,襄王,始皇帝,至前221年,商鞅变法历时135年。

让秦国由弱转强,由强转而更强,由强而霸天下!

相比于同期只强一或二代的魏国变法,齐国变法,楚国变法来说,

不得不承认,商鞅变法更成熟,且更持久!

大争之世,受过滤器的终极筛选,留下来的已经是同时代里最好的了!

这种结果是历史选择的,无论是谁,益或是后人带着远超前人的智慧穿越过去,也不可能做的比历史的选择更好!比商鞅更好!

商鞅的变法就是为终结哪个战争连连的时代而精心设计的!

它相当于药,而诸国的分裂相当于病,药治好了病,药就自然失去了作用!

是药三分毒,药效没有了,自然只有毒在发作了!

变法战车再好也架不住零件的磨损老化。

益如这二十等军功爵,至昭王的时候其实就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了!

因为战争越打越大了。昭王时期,正是秦国对抗东方六国最剧烈的时候,六国合纵,五国合纵,三晋封锁!大大小小的的战争,几乎轻易都在三十万人以上!

军功爵之公士,斩敌一名甲士(穿铠甲的勇士)便可获得!

三十万敌军中又有多少甲士,昭王一代,秦国斩首六国士卒不下百万,百万中又有多少甲士!那秦国得有多少兵士得爵!

按照三十三敌首,屯长才能上一级,以此类推,又有多少底层兵士升到将军?

将军满地跑的局面岂不荒唐!

所以只能增加限制,提升升迁门槛!

例如军功爵原本只有十七级,后期调整为二十!

原本斩首一级甲士的爵,调整为斩首五级甲士!

so……战场上,

你1v1表示你有实力,

1v2是实力加运气,

1v3战斗力爆表了,

1v4过分了啊!

1v5(你为什么还没死?)是不是偷了别人的头?查,照死里查!

等查清楚了,兴许你已经在第二次战场上已经战死了!

当然以上是我随便比喻的!不可采纳!

不过战功若是属实,是可以世袭给子孙的!

例如给孩子一个小吏当当!吃国家饭,不过很快儿子也要在战场上进行下一场轮回。

不过儿子可能不如老子牛逼,1v1可能都没有打过!那就没有任何封赏了!

农民耕地也是同样的道理!

谁种的多,谁就封赏更多,得名得赏!可一亩地的生产力就那么多!怎么也不可能再高了,就是到极限了!

原本的奴隶解放后,通过生儿子得爵,努力农耕摆脱了贱籍,但百年过去了,身边人都是爵位都差不多了,得到的爵位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的荣誉感了。

等国家统一了,没有了战争,没有了以耕养战的刺激性,这时候平民的满足需求自然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刺激!

但悲哀的是,这种更高层次的刺激,不在商鞅的考虑范围之内!

例如,商鞅就没有想到科举来普及教育!

一来是没有条件,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学说,如罢黜百家,独尊法术!

二来,商鞅应该的确没有想到……吧!

以现在的矛盾论来讲,就是落后的生产力,与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的矛盾!

当帝国统一,时代终结,不得不说商鞅的变法到此为止了!

符合新时代的先进学说本应占领历史舞台,但他来的太迟,秦国早就完蛋了!

该来的的没有来,该走的没有走!

可能秦国统一太快了吧!秦始皇个人过分加速了历史进程!

秦国以强法治国,所以即便是国家统一了,但秦国的战车仍然不能停下。

因为他是秦国立国的基础!

三十万秦军北击匈奴!

五十万秦军南下百越!

斩首得赏!

农民耕桑不能停下!

但农闲干什么?

那就发配边疆修长城吧!

修的快的,修的好的,赏!!

可是华夏一统,上千万的人口可不比秦国之前御下的区区几百万的人口!

修长城用不了这么多人!怎么办?

骊山不是在修吗?再扩大点!继续修!

长城可以再长点!能修多长修多长!

河流啊!驰道啊!这不都需要人吗!拉他个三十万四十万的过去!

一来人确实多,二来,不用打仗死人,让他们出出力气有什么不好!

最后一点

秦法昭昭,六国那么多贱奴需要秦法解救啊!(秦法需要六国的贱奴来维持啊!)

(只是这贱奴也忒多点儿啊!历史遗留害死人啊!)

可是即便如此!

六国旧地依然有多余的社会闲散人员,这依然会影响帝国人口的就业率!有碍观瞻啊!

怎么办?

秦始皇:要不修个阿房宫吧!

李斯:陛下准备修多大?

秦始皇:我说多大了吗?

李斯:……

帝国统治中期!

国家超有远见的疯狂基建,统治层的超荒唐的奢侈享受!

并举!!!

但……瑕不掩瑜!

秦帝国统治前十年,按惯例,可以这样评价:

法家治术前所未有达到巅峰,

内无战争乱民,外无敌国环伺。

民有所养,百业具兴。

国家全盛之时,恒古未有!

不过可惜!

法家人比较实诚,努力做事,却不太会说话!

看看某个家,多会说话!

明明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非得要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个人浅见)

法家以至巅峰,却再也进不了一寸了。

大兴土木,奢侈浪费!

人多不值钱,无论是基建还是战争开疆拓土,总还是变了味道了!

长城上病倒的,累倒的,视同死亡。埋入长城!

发牢骚的,起口角的,打架的,视同私斗,本应黔形。但基层庞大的未受多少教育的公务员,鞭打抽死的不在少数!(可能有吧!)

人人不再升迁,获得不到理想的收益,只能不断激化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国家负担沉重,摊子开的太大,早已积重难返!

长城早已完善,却还要不停地修下去。

军队开到了南疆千里,却是一道诏书继续征战,永远不让回归中原。

无他,中原无可再打之仗,无可再封之爵,便是回来,一朝平叛也还是要再开出去的!

留下来,也是会因为没有了外敌,有威胁皇权之嫌的!

可是几十万军队,千里之遥的供养,天闻数字。早晚也会是供无可供!

始皇帝多么高瞻远瞩的眼光,又怎会看不到后勤两个字?

帝国已到了强弩之末的时候了!

回天乏术!

无解的难题!

大泽乡起义时,秦皇早已不再,无论赵高当不当政,秦国依然如此,秦法依旧要变味道!

统治上千万人口需要多少有学识有素质的公务员?

大修基建需要多少精准规划的钱粮供应?量入为出!

军队多少可以马放南山?

御下的土地需要注意多少六国贵族的复辟?

统领全域的新式思想体系!

在没有强大的向心思想的维持下,只能以庞大军队的武力压服!

而这些问题都是要少则五十年,多则百年的时间去逐渐抹平!

毕竟六国存在了好几百年了!

可是秦始皇在没有解决这些问题之前,十年就把六国的框架打的粉碎!

时代被秦始皇提前拉了一大截,但六国旧时代的病,也一同被秦帝国吃了进去!

帝国太大了,需要做的事情也太多了。

而这一项一项的加起来,却反而超过了华夏大地的承受能力!

长城不能再修了,军队也不能再打了。

但这与商鞅的法家的基本思路是向背的!

那就是商鞅的法错了!

可是商鞅的法不能错!

因为商鞅的法要是错了,那整个秦国崛起也便是错的!

这怎么能够!

………………………………

严酷的律法,无望的人生,矛盾终于被激化了!

大泽乡起义了!

然后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整个东方六国的土地!

兵峰直指咸阳!

然……赵高当政,却拒绝秦军平叛!

为何?

农民军队,不足为虑!

但之后……将军若斩首立功,以平叛之功清君侧,我赵高哪还有命在!

以无功之身,却值国家要职,不得民心,所以赵高本身的地位是脆弱的。

亦如赵国灭亡前的丞相郭开,卖主求荣,最后肉身都被毁了!

所以赵高不得不为自己思量!

赵高的存在是秦帝国的bug,

理论上讲,像赵高这样的佞臣是不可能在商鞅这种以功得爵的体系下出现的!

但商鞅忽略了一个他思想体系下最最不该忽略的一点!

君王!

秦法治民,却不治君!

商鞅变法系统里面唯一的系统bug!

商鞅不是圣人,他看不到百年后!

正是这个bug给了赵高机会!

他是胡亥的老师!胡亥自然充分信任他!

赵高得势!彻底加速秦国的灭亡!

农民军在秦帝国的迟钝反应下,势力发展越来越大。

快攻入咸阳之际,才同意章邯的请战!

但条件是不给他正规军!

但赵高没有想到章邯这么有本事,带领骊山的劳工囚徒就能把起义军灭了!

但这不过是帝国最后的回光返照罢了

此时六国复辟贵族,观望帝国的反应迟钝,以为秦帝国无力平叛。也具而一同抗起了灭秦的大旗!

墙倒众人推!

章邯打赢了农民起义军,却是日日如履薄冰!他何尝不明白,这仗他打赢了要死,打输了更要死!

终遇战神项羽,一战而败,破碎了将军梦,也成了秦地永远的叛徒!

他不再纠结,也代表着秦帝国最后的生于灭的选择……也不用再纠结了!

……

秦帝国的问题是秦始皇的时候就留下来的。

但归根结底是秦法的问题!

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注定的秦帝国的命运!

所以本人认为,秦帝国的迅速崩塌,正是我开头的那句话!

成也商鞅,败也商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