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有一名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针对人的成长过程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从高到低依次划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对现代社会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存在即合理,但是与中国文化对人的需求的描述相比,总是感觉缺少了那么点味道,世间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没有那么复杂。
孔子有次闲暇无事,与弟子们在一起闲聊,《论语》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中,这是最有韵味的一段对话,所谓心之所至,心向往之,孔门弟子各自向自己的授业恩师表明自己的心迹,子路的志向是想成为一个大政治家,就像当时的管仲一样,在一个大国统摄军政,使之国富兵强;冉有则希望做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使府库充实,人民能够吃饱穿暖,安居乐业,但深知自己没有道德教化之才,只能后待贤者;公孙华的志向是能够做一个外交官,能够维护好自己国家与外邦的良好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三位都是志向远大之人,渴望建功立业,一展平生所学,施展抱负。
当问到曾皙时,曾皙回答说,我只是想在冬去春来,气候回暖,沂水里面的冰雪融化的时候,换上新衣服,与几个老朋友,带上几个小孩子,去河里面洗洗澡,聊聊天,然后在河岸上沐浴一下春风,然后哼着小曲回来就好了,看起来像是心无大志一样。
但是回顾我们一生的成长历程,不是被这段对话讽刺的刻骨三分,我们总是弄错了人生所追求的目标,在年少的时候,总是渴望赶紧长大,之后就有能力当官发财,做惊天动地的事情,被世人仰慕,但却忽视了当时拥有的无忧无力,天真无邪的快乐,让之无声流逝而不自知;等到长大后,却发现自己现在所追求的功名利禄,一致现在所为之忙忙碌碌所追求的一切不正是年少时,自己拥有却被自己忽视掉的东西吗?等到再次拥有这些东西时,却发现自己已至暮年,一生也快走到尽头的时候了,悔之晚矣,人生真是讽刺。
在少年时,曾经学过一首诗,清代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现在的我们再读时,怎么不为之热泪盈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