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人的号不仅是我们熟知的绰号、外号那么简单。在古代,号有着很多的种类。自号、赠号、谥号这些分别是指什么,又有什么区别呢。

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中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用号风气一直不衰,如苏玄瑛号“曼殊”;齐璜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古人的字号怎么来的(古人的字号是怎样取的)(1)

一、自号:自号就是自己为自己所取的号

1、以居住地环境自号: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陆游,号龟堂;辛弃疾号称稼轩居士;乾隆晚年自号十全老人、古稀天子;咸丰自号且乐道人。

2、以旨趣抱负自号: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是也;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金心农自号出家庵粥饭僧,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还有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惊人之语自号。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赵孟頫甲寅年生,自号甲寅人;元郑元右,自号尚左生;明代祝允明自号祝枝指生,后在民间演变成祝支山;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普救寺婚姻案主者。

古人的字号怎么来的(古人的字号是怎样取的)(2)

二、赠号:古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子;张先因写了三句带“影”字的好诗,人称“张三影”。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郭沫若原名开贞,巴金、夏衍、冰心全是笔名,而非原名。

艺名:张英杰:盖叫天;牛俊国:牛得草;荀慧生:白牡丹;李慧敏:白玉霜;毛稚黄:毛三瘦。

古人的字号怎么来的(古人的字号是怎样取的)(3)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杜工部、杜拾遗(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显祖称汤临川;康有为,广东南海人,称康南海;孔融,曾任北海太守,人称孔北海;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人称顾亭林。王右丞(王维);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王江宁(王昌龄);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

3、以封爵、谥号为号。诸葛亮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三、谥号

古人的字号怎么来的(古人的字号是怎样取的)(4)

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好祭鬼怪曰灵,“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古人的字号怎么来的(古人的字号是怎样取的)(5)

四、绰号

绰号,也称诨名、混号、诨号,很多绰号都在与相貌、姓名、生理特征相结合的条件下,对担当者的禀赋德性、行为举止等作出外观与内涵有机统一的概括,同时富有强烈的公众舆论的褒贬性能,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社会评判机制的一个部分。

有些绰号是公论所赠的美号,是人民爱戴绰号担当者的口碑。明代监察御史丁俊生活节俭,常食豆腐,人称“豆腐御史”;新繁知县胡寿安种菜自食,人称“菜知县”,都是对为官清廉者的颂扬。再如“阎罗包老”、“铁面御史”之类绰号,则是对刚正端直的褒扬。

古人的字号怎么来的(古人的字号是怎样取的)(6)

绰号又是讨伐邪恶、嘲讽奸佞的口诛之剑。如北魏人拓跋庆智任太尉主簿,不论大事小事,非贿不行,唯胃口不大,十钱起价,人“钱主簿”;南朝刘孝谅,精通晋朝史实,绰号为“皮里晋书”;唐代李守素,最擅谱牒之学,绰号为“肉谱”;以及诸如武士中的“活张飞”、“活武松”等。

在农村,送外号的风气更盛,像“大个驴”、“二瓦罐”、“三黄菜”、“四鸽子”、“八狗子”、“红枣”、“桃奴子”。“大鸭梨”、“夹皮核桃”、“五大麻子”、“干粮”、“二胡杏”、“三棒糙”、“仙家”、“白秃”、“黄毛”、“鸭子板”、“靠不上”等这些外号非常普遍。

五、特定名词

古人的字号怎么来的(古人的字号是怎样取的)(7)

称“先生”的:“五柳先生”(陶渊明),“甫里先生”(陆龟蒙),“东莱先生”(吕祖谦),“龙川先生”(陈亮),“兰谷先生”(白朴);

称“公” 的:“石公”(袁宏道),“眉公”(陆继仆),“任公”(梁启超),“剑公’(高旭);

称“子”的:“幽忧子”(卢照邻),“知非子”(司空图),“归来子”(晁补之),“鹿非子”(黄景仁);

称“老人”的:“少陵野老”(杜甫),‘老泉”(苏询),“千岩老人”(肖德藻),“黄华老人’(王庭筠),“西岩老人”(张之翰),“随园老人”(袁枚),“颍滨遗老”(苏辙),“滹南遗老”(王若虚);

称“翁”的:“桑萱翁”(陆羽),“醉翁”(欧阳修),“涪翁”(黄庭坚),“放翁”(陆游),“笠翁”(李渔);称“叟”的,如:“正斋叟”(关汉卿),“清痴叟”(陆采),“蝯叟”(何绍基),“蒙叟”(钱谦益);

称“外史”的:“海岳外史”(米芾),“会稽外史”’(王冕),“仇他外史”(梁辰鱼);

称“山人”的:“九华山人”(杜荀鹤),“少室山人”(胡应麟),“射阳山人”(吴承恩);

称“散人”的:“湖海散人”(罗贯中),“顾曲散人”(冯梦龙),“清都散人”(赵南星);

称“渔和樵”的:“沂东渔父”(康海),“藕荡渔人”(严绳孙),“湖北桃花渔”(高濂),“雁宕山樵”(陈忱虎),“百子山樵”(阮大铖),“天目山樵”(张文虎)。

古人的字号怎么来的(古人的字号是怎样取的)(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