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系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栎阳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商鞅变法的栎阳在哪里呢?
据史料记载,栎阳城始建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晚期,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末废弃。城址平面为长方形,面积4.2平方公里。而栎阳城遗址就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村一带。
栎阳城作为战国时秦国、西汉早期都城,规模大,保存较好,有比较完整的城市布局。它是中国城市发展阶段上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秦汉都城的规划、中国城市的发展史都有重要价值。
由于栎阳城西汉末年就已经废弃,就给后世考古发掘带来了很多难题,经过两代人的持续努力,在古栎阳都遗址(现阎良区武屯镇官庄、新义、东西党家、南丁、花刘、汤家村战国~汉)1963、1980~1981年勘探、试掘。
直到2016年1月,考古学家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陶文,而且首次确认发现了“商鞅变法”发生地的著名“秦都”栎阳,为研究秦都发展史和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现存南墙残长1640,西墙残长1420米。发现城内居址15处,其中有2座大型夯土基址。城外东北是秦汉大型墓葬区,东南是战国至东汉墓群。由于地处关中渭北灌区,石川河流经故城北部和东部,城址附近地面平坦,河渠纵横。地表以上已无迹可寻,栎阳城遗址还出土有铜斧、铁铲、铁块、石磨、板瓦、陶盆、瓮等遗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