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一曲《我爱你中国》,第四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12月20日在喜马拉雅艺术中心大观舞台开幕。在总结前三届沪剧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届沪剧节开幕式紧紧围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这一主线,展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沪剧在现代戏创作方面做出的卓越成就。

主创团队重新创作《我爱你中国》和《红旗飘飘》,将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沪剧相结合,耳熟能详的旋律配合激情浩荡的音乐,唱响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步伐。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表示,改革开放四十年,沪剧紧跟时代走,从各剧团抱团取暖到如今欣欣向荣,作品层出不穷。《牛仔女》讲述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下海经商的女性如何勇做时代弄潮儿。1993年5月28日,表现地铁建设者生活和精神风貌、理想的《今日梦圆》在上海地铁一号线调试通车之日首演,与千万上海市民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开幕式上,还有《洪湖赤卫队》《星星之火》《黄浦怒潮》等红色文化作品展现革命先烈和优秀共产党人崇高精神风范,《敦煌女儿》《今日梦圆》《风雨同龄人》《璇子》等展现海派文化特质。《瑞珏》《凉州词》等重新改编演绎,配合江南丝竹悠扬婉转的旋律,映衬出江南文化恒久魅力。

上海大型沪剧演唱会(第四届沪剧艺术节来了)(1)

开幕式上,韩玉敏、沈惠中、徐伯涛、王明道、陈瑜、王珊妹、王明达等老艺术家悉数亮相;茅善玉、孙徐春、钱思剑、李建华、凌月刚、朱俭、程臻、吉燕萍、洪立勇、徐蓉、王丽君领衔当今沪剧舞台上的中流砥柱,以及2006级沪剧青年演员和今年刚刚毕业的2013级沪剧青年团的沪剧新苗们组成的人才梯队齐整登台。全市十余家国有、民营院团的优秀演员踊跃参与,来自江苏、南京等地沪剧沙龙的演员们更是前来助阵。

歌唱家黄英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对海派文化有着别样的情怀,“我听着沪剧长大,通过我妈妈的熏陶,对沪剧重要流派了如指掌。”除了《我爱你中国》,她还演唱原汁原味的沪剧选段“金丝鸟”,“中西结合,洋为中用。”多年前她曾向茅善玉学习演唱“金丝鸟”。此次她与来自长三角的甬剧名家王锦文、锡剧名家董红、黄梅戏名家何云联袂合唱“金丝鸟”。茅善玉表示,改革开放以后,《风雨同龄人》《璇子》《昨夜情》等脍炙人口的沪剧经典通过电视荧屏传播,风靡大江南北。一曲《金丝鸟在哪里》更成为沪语流行歌曲。明年沪剧艺术节计划联合越剧、滑稽等上海文艺界名家一起唱沪剧,“‘上海的声音’,人人都能来两段。”

上海大型沪剧演唱会(第四届沪剧艺术节来了)(2)

美国小伙印威廉是上海女婿,在上海生活多年,他对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情有独钟。开幕式上,印威廉用钢琴弹唱的方式,与沪剧名家孙徐春用英语和沪语共同演唱《为你打开一扇窗》,老歌新唱展示摩登的上海味道。印威廉表示,岳母是青浦区沪剧演员,音乐专业毕业的他从用二胡为沪剧伴奏起步,先学《燕燕做媒》,又学《庵堂相会·问叔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自诩洋票友的他,对越剧、评弹、徽剧、花鼓戏等南方戏曲皆有涉猎。拿了管理学博士学位,如今专注于建筑项目运营,印威廉十多年积累的戏曲本事没放下,他专门为《为你打开一扇窗》写了一段基于西方音乐的伴奏。

为什么对南方戏曲尤其是沪剧情有独钟?印威廉分析头头是道,“京剧等的背景多设在公元十五、十六世纪,外国人理解复杂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关系有难度。沪剧不同,它多讲家庭里发生的故事,很容易进入剧情,产生共鸣。”弄通情节,克服方言难题,印威廉的沪剧水平受到岳母表扬,“比妻子唱得更地道。”他在上海工作,打交道的合作方听说美国人会唱沪剧,“迅速拉近距离,人缘好。”

上海大型沪剧演唱会(第四届沪剧艺术节来了)(3)

开幕式上,观众不仅欣赏到最原汁原味的东乡调早期曲调,还领略旗袍表演、江南丝竹、浦东派琵琶、舞龙、顾绣等拥有悠久历史底蕴的非遗表演,它们与沪剧经典唱段巧妙融合,让观众品味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宝。茅善玉表示,本届沪剧节与戏曲小镇川沙密切合作,“沪剧起源于东乡调,就诞生在川沙。川沙常设沪剧展示馆,搭建仿古戏台,沪剧节将在川沙举办达人秀,还将走入新农村,与观众面对面。”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编辑:徐佳敏

图片来源:祖忠人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