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你看《西游记》了么?

说起童年,总归是少不了《西游记》的身影。每年寒暑假,电视台总会播放这部公认的“镇台神剧”。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1)

随着时间推移,《西游记》每年寒暑假依旧会准时登场,但我们却已经都长大了。暑假的概念已经远去,对“西游记”背后的真实历史也了解更多。

那么,“西游记”是如何从“真实历史”变成“神话故事”的?这里就来简单说说这一衍变过程...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2)

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

如今人们大多已经知道,《西游记》的故事以唐代僧人玄奘(三藏法师)西行求法为原型。

在经明代吴承恩妙笔,至现代拍摄之后,才有了我们常看的电视剧《西游记》。

从玄奘西行的故事,到《西游记》小说。前者是真实存在的历史,后者是文学创作的神话故事。二者之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演变过程,时间上跨越近千年。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3)

大雁塔与玄奘铜像

始于玄奘口述的历史

《西游记》既是以“玄奘西行”为原型,最早的蓝本便可追溯到《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贞观十九年(645年),西行十九载的玄奘回到长安。按照唐太宗的意愿,由玄奘口述、弟子辨机记录整理的《大唐西域记》问世。

与此同时,玄奘的另外两个弟子慧立、彦琮又另撰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了玄奘的西行经历。

两本书之间互为补充,共同为后来的“西游记”奠定了最初的故事来源...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4)

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这便是《西游记》故事的由来

须得注意的是,两本书虽然都忠于史实,但亦有所区别。

《大唐西域记》体例严谨,简扼流畅。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尽管作者称“皆存实录,匪敢雕华”,其中却是穿插了不少“神奇故事”。

出现这样的差别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前者是给皇帝看的,供皇帝参考西域诸国的情况。而后者则面向佛教徒和大众,需要吸引受众才能宣扬佛法。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5)

况且,在当时交通不便、山川阻隔的环境下,玄奘往返十九年、路途五万里本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当他穿越沙漠戈壁抵达高昌时,高昌王麴文泰惊诧莫名 : “弟子思量碛路艰阻 ,师能独来,甚为奇也”。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6)

电影《大唐玄奘》海报

又如,在前往阿耶穆佉国(中印度境内)途中,玄奘在恒河上突遭异教劫匪,要拿他祭神。

都被绑上祭坛了,结果“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河流涌浪 ,船舫漂覆”。劫匪以为是触怒了天神,才将玄奘放生。

总之,玄奘西行的传奇经历,给了人们发挥的空间。而慧立、彦琮将佛教传说的神异性融入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正指明了最初的方向——使后来者能将玄奘西行与神话联系起来。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7)

央视纪录片《玄奘之路》地图

宋代:西游故事“本土化”

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中除了取经的师徒四人,背后还有神界两大集团,即东方的道教系统和西方的佛教系统。

现实中,二者一个是中国本土产生,一个是西域传入,一般都不太会提及对方,当然贬低对方、抬高自己的情况还是有的。

而在西游记中,二者除了争斗,更重要的还有道与佛的融合。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8)

曾有学者表示:南宋时期是西游故事本土化的重要阶段 。其中重要的作品就是宋代《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具体年代不详,多认为成于宋代)。

相较于唐代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在神话化上已经有了质的飞越。且作者也十分注意消解故事中佛教的神变色彩,而将本土神话引入故事之中。

毕竟,佛教是由西域传入,纵使它影响范围再广,总归还是外来者。中国人有着自己“土生土长”的一套神话系统,而这套系统是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的。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9)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作者不详,实际成书年代也不详,多认为是宋代

例如,取经的护法神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八百岁时偷吃西王母的仙桃 , “ 被王母捉下 ⋯⋯ 配在花果山紫云洞 ” 。

西王母的神话自是源于中国本土,而且时间上也早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它证明,至少从此处开始“西行取经”的故事已经开始本土化,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中国特色”。

也是从此处起,“西行取经”的故事在继续发挥佛教神话的同时,又将植根于国人心中本土神话引入其中,二者碰撞、融合、升华,才逐渐有了我们认识的“西游故事”。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10)

悟空偷桃,往深了看还能联系到“本土化”的故事

定型于元代的西游故事

时间来到元代,“西行取经”的故事在这一时期基本定型。《全相元刊平话五种》 中有《西游记平话》,已基本上具备如今《西游记》 的框架。

例如在人物设定上,宋代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已经出现了“白衣秀士猴行者”和“深沙神”等取经护法,将史实中玄奘一人西行的故事扩展到三人。

而到了元代《西游记平话》中,取经队伍已由三人扩展到四人,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师徒四人”。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11)

元代磁州窑唐僧取经瓷枕,上边已经出现师徒四人的设定

此外,一些其它的文字作品中,也出现了与《西游记》基本相同的“取经故事”。

如元代“梦斩泾河龙”(载于明《永乐大典》卷一三一九),故事内容与世德堂刻本的《西游记》(现存最早版本)第九回基本相同。

古代朝鲜的《朴通事谚解》记录了“车迟国斗圣”的故事,这部分与《西游记》第四十六相近。而且86版西游记“斗法降三怪”还将之搬上银幕,大家对此也比较熟悉。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12)

86版《西游记》,“斗法降三怪”剧照

除了文字作品外,宋代,特别是元代辉煌的戏曲也为“西行取经”故事的发展、传播作出贡献。

如金院本《唐三藏》、元代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元末明初杨景贤《西游记 》杂剧等,都为后来《西游记》的问世提供了素材、奠定了基础。

同时,元代作品也为“西游故事”的发展进一步指明方向——冲淡宗教色彩,增强传统文化,更加贴近本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13)

网友上传的元曲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节写本

终成经典的《西游记》

从唐代以史实为基础,却穿插不少神奇故事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宋代进一步“神话化”及“本土化”的《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再到元代《西游记平话》及诸多戏曲。

经历数百年发展的“西游故事”,从最初的玄奘一人西行的史实,逐渐演变为师徒四人取经的神话故事,并基本定型。

西游记原著师徒四人的真实模样(从一人的史实到)(14)

之后,在“幼年即好奇闻”的吴承恩手中,“西行取经”的故事在历代作家的成果之上继续丰富、创新,最大限度的推进了“本土化”进程。最终成就了一部风格、审美上均不同于历史演义(三国)和英雄传奇(水浒)的经典之作——《西游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