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纪录片里的文案挺难写的。
定位于口舌的娱乐享受,将美食通过网络触达观众感官。而文案作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也是为触动观众。
好的文案可以激发、丰富观众的想象,让他们尽快融入到视频营造的氛围中,加强体验。
从《人生一串》到《第一餐》,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从早上第一顿到夜里最后一碗,他们对于美食这样描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之上,一直都流传着风味的故事,关于师承,关于门派,关于琢磨,关于顿悟。无论置身繁华闹市,还是深居乡野陋巷,世上的滋味就这样流转于餐桌,交织在冷暖人间。”
——《风味人间》
“从手到口,从口到心,中国人延续着对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点起炉火,端起碗筷,每个平凡的人,都在某个瞬间,参与创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诗。”
——《舌尖上的中国》
“早起第一餐,吃的,是踏实;要的,是温暖。四季走走停停,悲欢离合,也总在清晨伊始后杂交浮现,但,不论漫长日子里的苦楚坎坷有多难吞咽,请相信,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或小小的早餐桌上,一定有股暖意随微风拂过你我心间。”
——《第一餐》
“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这个庞大的选择谱系里,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只有这个环境,配得上他们想吃出点境界的企图。”
——《人生一串》
美食记录片,通过文字介绍食物、地域,诉说美食背后的故事,让观众隔着屏幕大饱口福。除了影视特写,更需要运用文字激发引导观众的想象能力,从而完成由眼到口、有口到心的心理转变。
在文案创作上颇具巧思,
具体来说有以下3种常见方法:
一是:鲜明风格特色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构成、风土人情、产业结构比重等等皆有很大差异,文案撰写的过程中若有意融合当地特色元素,会丰富观众的视听感受。
如当镜头转向北京一带的吃食时,加上“儿”化的文案,“爆肚儿”一定比“爆肚”更有味道。
同一地区不同年龄、阶层人士的世界观、思维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也各有不同,当镜头转到食客视角,“大快朵颐”比“吃的又多又快”冲击力更强,更能突出美食作品的风格特色。
二是:升华叙事主题
一个美食类的视频作品,其镜头大多聚焦于美食制作和美食享用,观众陈兴而归之时加以情感升华,使作品在观众心中回味更久。
因为一个文案从而记住那个当下的感觉,继而记住那个作品。
文案工作者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在前期做好铺垫,缓缓道来,最后随着视频播放至尾,文案内容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更加深刻。
也可以在故事中穿插着升华和平缓。除了“慢悠悠”的文案,还可以加入更为“快”的文案,就像网易云乐评一样,读起来不长,但却能在一瞬间击中观众心墙。
三是:细品文案
文案人的功夫有很多是“品”出来的。
从大的阶段分开来看:在撰写时自己揣摩语句,这是一品;之后等作品制作打包完成,从一个观众视角来回看它则是二品;每次去感受都有可能产生新的想法,或许这样写更好,那样写更适合等等。
微小的改动也有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
相较于各大品牌口号的字字珠玑,为视频创作的文案好像不需要字字出彩,但经过累加,这些文案就为一个视频、剧集添上了泛金的衣罩衫。
而这层效果也正被观众看见:
作为美食纪录片的文案人,看到观众评复自己当初放进去的“彩蛋”,内心是欣喜的。
通过视频这种单向表达让处于互联网两端的两个人点燃了同一束思想火花,发酵出契合的共鸣,感觉非常奇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