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的白鹤楼,始建于辽圣宗统和十年(公元992年,距今1024年),其时萧太后命北府宰相韩德让于萧氏居住地昌平堡(即今法库镇区域,现白鹤楼址)选址修建,以此纪念大辽先祖的福荫恩德,铭感白鹤救主的恩情。后因辽宋战争,连年战乱而未能竣工,此后千年未曾重建,而建造白鹤楼始终是萧太后及其后人的遗愿,也成为这一地区仁人志士的未了心愿。

法库县白鹤楼(法库白鹤楼大辽第一楼)(1)

​时光荏苒,2012年4月23日,辽代文化底蕴丰厚的法库县,在辽代旧址基础上重建白鹤楼。重新兴建的白鹤楼传承辽文化,延续辽代建筑风格,展示了“圣山灵水——沈阳法库”地域辽文化的特点。

在第八届沈阳法库国际白鹤节启动仪式上,湖北武汉黄鹤楼与法库白鹤楼签署了交流合作意向书,缔结“姊妹楼”,联袂打造“南有黄鹤楼、北有白鹤楼”的大文化格局。

法库县白鹤楼(法库白鹤楼大辽第一楼)(2)

​重建的白鹤楼面向辽河,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白鹤楼主体建筑面积4916平方米,高度为51.9米,比黄鹤楼高0.5米。

法库县白鹤楼(法库白鹤楼大辽第一楼)(3)

法库县白鹤楼(法库白鹤楼大辽第一楼)(4)

​白鹤楼四面八角谓之“四面八方”,寓意辽代契丹族八部落;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外观三层,四滴水,内七层,皆为辽代建筑式样;以白鹤为主的彩绘细腻、淡雅,尽显辽代绘画风格。白鹤楼气势雄伟,内外设计尽显辽风,被专家誉为“大辽第一楼”。

法库县白鹤楼(法库白鹤楼大辽第一楼)(5)

​(站在白鹤楼上 眺望整个法库县城)

法库县白鹤楼(法库白鹤楼大辽第一楼)(6)

​白鹤楼除了可以让游人凭栏远眺,瞩鹤乡之百般风情外,还是一座辽文化博物馆,这里将集中陈列展示法库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深厚的辽文化历史。

法库县白鹤楼(法库白鹤楼大辽第一楼)(7)

法库县白鹤楼(法库白鹤楼大辽第一楼)(8)

法库县白鹤楼(法库白鹤楼大辽第一楼)(9)

法库县白鹤楼(法库白鹤楼大辽第一楼)(10)

法库县白鹤楼(法库白鹤楼大辽第一楼)(11)

​​白鹤楼一层为辽文化综合厅,通过辽代文物展示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习俗等;二层复原典型辽墓,彰显法库辽文化特色;三层以沙盘形式展示法库境内发现的22座辽代州城遗址;四层为法库历史沿革,展示法库从古至今的历史脉络;五层展示法库与当代产业、文化相关的辽白瓷和大辽古乐;六层为法库名人展厅,供游客休息、互动等;七层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展示白鹤文化。

白鹤楼始建于辽代圣宗统和十年(公元992年)。据了解,其始建与“太宗射蛇救鹤”、“白鹤救主”的美丽传说有关。话说辽天赞年间(公元922—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派兵马大元帅、次子耶律德光东征渤海国。耶律德光征战途中行至今法库獾子洞湿地,忽听一声鸟鸣,凄厉惶恐,不禁惊疑,四顾周边,猛见不及一箭之遥处,一斑斓水蛇吐着蛇芯,蜿蜒疾行,正扑向一只雏鹤。耶律德光急忙挽弓拉弦射箭相救,蛇亡鹤存,雏鹤得救。空中白鹤,长鸣嘹嘹,渐行渐远,依依惜别。

在景宗和圣宗前期,太后萧绰居尊位、摄国政,并亲帅军旅与宋朝征战十年。一日,宋军以火攻之计偷袭辽军,眼看火烧连营,危在旦夕,辽营却浑然不觉。正当此时,一只白鹤飞临萧太后营帐,猛啄帐顶,太后闻声惊醒,急忙率众突围,不幸为宋军发现并认出。一名宋兵弯弓搭箭即将一射命中。忽闻一声刺耳鹤鸣,宋兵惊,箭射偏。太后转身回首,瞟见箭矢偏离,也瞅清是白鹤施救乃得脱险。

萧太后铭感白鹤救主的恩情,更系念太宗射蛇救鹤的往事,于是倡导爱鹤、尊鹤、礼鹤,奉白鹤为神鸟仙鹤,是长寿吉祥福瑞的象征。因此,在辽代遗存里,无论是壁画还是雕刻,无论是铜镜还是花砖,都可见到白鹤的身影。后来,萧太后命宰相韩德让等重臣,在昌平堡——今法库县法库镇选址修筑白鹤楼,终因辽宋战事重开,白鹤楼未能竣工半途而废,千年未曾重建。

(图片来源:@刚子随手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