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解放军报记者 梁蓬飞 钱晓虎 韩 成 通讯员 陶 然 摄影丨姜东坡、张增岩

“红一连”既平凡又神奇——

到过“红一连”的人,都有一段相似的“心路历程”:开始是慕名而来,听了经验介绍又觉得他们很普通,但真正读懂以后,便会由衷敬佩。

初到“红一连”,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这里的兵并非精挑细选,连队氛围也没有标新立异之处……那股朴实无华的气息,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

筑牢红色之魂(红一连永葆青春的红色魅力)(1)

融入“红一连”,官兵会被一股蓬勃力量震撼。赓续传统,他们有一种执着;面对困难,他们始终处于昂扬奋进的状态。由此形成的强大精神内核,让人感觉能产生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战斗力。

也许,这就是“红一连”的红色魅力。这种魅力不仅感召了连队一代代官兵,也感染着到过连队的每一个人。

“红一连”的战士像一团跳动的火焰

“铁心跟党,打仗冲锋,争扛红旗,生死与共。”

旭日初升,第83集团军某旅营院内,官兵整齐列队。众多连队中,“红一连”显得格外特别:官兵昂首挺胸,齐声高喊,呼号迸发吼出。

“他们像一团跳动的火焰。”在兄弟单位战友印象中,“红一连”官兵始终是一副精神抖擞的模样。

在该旅,“红一连”执行大项任务多、转换节奏快,工作最苦、最累。可“红一连”官兵“累并快乐着”,始终朝气蓬勃。

点燃这团火焰的火种是什么?

这颗火种,是以连为家的强大向心力。

筑牢红色之魂(红一连永葆青春的红色魅力)(2)

面对繁重任务,“红一连”官兵加班加点是常态,每个人都像上紧的发条。今年4月,陆军在“红一连”组织开展“大党日”活动,二排长汤明达带领几名战士负责电子党史橱窗布设。他们连续奋战,高质量完成任务,受到上级肯定。汤明达说:“要做就做到最好,否则在‘红一连’很难找到存在感。”

这颗火种,是同甘共苦的战友情谊。

如今,“网生代”成为连队主体。每逢节假日,连队便组织官兵到网络学习室,以排为单位展开网络射击游戏对战。比赛时,有现场解说,有战友助阵,干部战士组团PK,每一场都热血沸腾。

“诞生于烽火岁月,历经数十年风雨淬炼,官兵团结互助、生死与共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是‘红一连’永葆活力的源泉。”退伍老兵鹿志方永远忘不了发生在2008年的那一幕——

汶川抗震救灾,经过一段山谷时,“红一连”时任连长朱卫华将队伍排成一字纵队,党员干部前面带头、队尾压阵。当时还是义务兵的鹿志方被夹在中间,后面是班长王跃华。突然,余震袭来,王跃华将鹿志方一把拽到怀里,一块滚石擦着鹿志方的身体落下。班长这一拉,让他躲过一劫。

“红一连”就像一座红色熔炉,越烧越旺。无论是谁,到了“红一连”,都会被点燃、炼成钢。

筑牢红色之魂(红一连永葆青春的红色魅力)(3)

“00后”上等兵靳志鹏入伍前是个“网瘾少年”,初到“红一连”时,仍留恋以往的生活。一天自习时间,他连续几次离开学习室回宿舍,结果每次宿舍里都空无一人,大家都在忙着学习充电。

同班战友热爱学习、追求上进的氛围,深深感染了靳志鹏。他毛遂自荐,加入连队多媒体兴趣小组。“在‘红一连’,每个人都有一天不学就跟不上的恐慌感、三天不训怕落伍的紧迫感,身处其中,你想不学习都难。”如今已是骨干的靳志鹏对记者说。

9月29日,是“红一连”的连庆日。每到这一天,很多退役老兵会不远千里赶回连队。面向连旗,大家都会像当年一样,大声呼喊那句口号:“一天一连兵,一世一连人!”

“红一连”的战士身上看不到“虚光”

那次歌咏比赛,“红一连”取胜的方式很特别——

备赛阶段,各连摩拳擦掌,纷纷租借演出服装、研究舞台特效,誓夺第一。“红一连”却不走寻常路。

为演好抗洪战士,官兵穿着救生衣,跳进满是泥浆的大水桶;为扮得像抗疫战士,官兵顶着酷暑,戴上防护面罩、穿着防护服。那天,“红一连”出场,瞬间就把评委和观众震住了。

歌咏比赛组织者、该旅宣传科干事王晗不由感叹,虽然拥有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但在“红一连”的战士身上看不到“虚光”。

建连94年来,历任“红一连”主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没人靠“烧三把火”来树立威信,也没人另起炉灶搞“政绩工程”,大家开展工作的“通用准则”是继承传统和按纲抓建。

筑牢红色之魂(红一连永葆青春的红色魅力)(4)

他们的理由是,对于一个基层连队而言,无论军事训练、政治教育、部队管理还是自主建设,均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基层党支部最应该做的就是确保政令军令直抵基层、直达官兵,落地生根。

去年7月,“红一连”移防到新营区,住房紧张、设施陈旧。连队一落脚,顾不上改善生活条件,就迅速了解驻地社情民情,勘察疏散隐蔽地域,修订完善战备方案,做好应急应战准备。

有兄弟连队官兵见状,好奇地问:旅里没有要求做这些,你们在搞哪一出?

“这还用专门要求吗?战备方案里早就写得明明白白,我们只是按规定落实罢了。”连长胡贯蕾回答。

筑牢红色之魂(红一连永葆青春的红色魅力)(5)

不仅如此,记者了解到,“红一连”官兵的水壶每天都会灌装新的饮用水,就连人手一张的“战备行动卡”,也会根据休假、送学等人员变动,实时作出调整。

除了日常训练,在遵规守纪方面,他们也丝毫不打折扣。

去年,集团军组织所属单位指导员到“红一连”住班培训。一名指导员被子叠得不标准,负责检查内务的班长每次看到,都会帮他重新叠好。

“远来都是客,何必太较真?”次数多了,这名指导员觉得很没面子。可这名班长说话很实在:“一个带兵人如果连内务都不达标,又怎能带出达标的连队?”这名指导员深受触动,从那之后每天认真整理内务。

“红一连”的战士都是红彤彤的兵

“00后”士兵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广泛。可一些人觉得理论学习枯燥,捧起书本就犯困。

“红一连”也有这样的兵。从武校毕业的战士赵耀,下连之初,宁跑五公里,不愿去读书。连队每次组织讨论交流,他都躲在后面。一次,指导员让赵耀谈谈学习体会。他憋红了脸,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事后,没等指导员说话,班长就不干了:“‘过得硬的连队,过得硬的兵,过得硬的思想红彤彤……’这歌你天天唱,咋就不走心呢?”说完,他将一本理论书籍塞到赵耀手里。

赵耀渐渐发现,在“红一连”,官兵们学习理论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工作必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半年后,赵耀被连队评为“理论学习标兵”。

筑牢红色之魂(红一连永葆青春的红色魅力)(6)

2017年,因改革调整,某炮兵团班长缪辉被分流到“红一连”,成为一名普通战士。岗位更换、专业变动,缪辉认为自己是“外来户”,内心很失落,打算干两年就退伍。

缪辉的思想波动,被连队党支部成员看在眼里。他们专门为缪辉制订帮带计划,第一步就是学连史、忆传统。

“连队历经数十次调整改编,每次官兵都能快速适应,为什么我就不能?”参观完连史馆,缪辉坚定了在“红一连”扎根的决心。如今,这个曾经的“外来户”,不但成为训练标兵,还当上班长。

“我来自‘红一连’,我们连是军魂发源的地方,毛泽东同志亲自在连队发展了6名党员,建立了我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

到新单位作自我介绍,张宪民引来台下战友羡慕的眼光,但没人察觉这名列兵内心的纠结:下连之初,因适应不了“红一连”的严格管理、高标准要求,趁着其他单位选人的机会,他离开了连队。

那一刻,张宪民脸上火辣辣的。随后,他从网上搜集资料,开始深入了解“红一连”,最后竟动了重返“红一连”的念头。

筑牢红色之魂(红一连永葆青春的红色魅力)(7)

一年后,借着一次人员分流的机会,张宪民回到“红一连”。这次,张宪民像变了一个人,脏活累活抢着干,还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红彤彤的连队,红彤彤的兵。“红一连”的“红”,跟随一茬茬优秀退伍兵,在社会延展开来。

“优秀士兵”石骏杰,退伍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山东省费县薛庄镇三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把老区贫困村建成了山东省第一批美丽村居建设省级试点村庄;“训练标兵”靳燕青,退伍后加入蓝天救援队,参与各种救援200多次,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公益事业……

“红一连”的官兵,无论在哪儿、无论走到哪里,都自觉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书写壮美的人生答卷。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