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魏忠贤简介:从魏忠贤的十个尊称雅号看天启后期部分官员的无耻指数(1)

中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致分为姓、氏、名、字、号等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也承载了不同的社会功能。

姓和氏在秦朝之前是有区分的,姓是总称,氏为分支,正像城市的门牌号码,最早一个大院只有一个大门一个号,后来大院被分拆成了几个单位,每个单位各自开了门,便有了主号后面的附属号,这些附属号就相当于原号中的“氏”。秦朝统一中国,天下大洗牌,所有的“氏”都自立门户独立成姓了,“氏”的概念也随之消失。

名和字在民国以前也是有分工的,名是父母给取的,只有父母、国君、师长等位尊者可以喊叫,其他人“直呼其名”则被视为严重不敬;而字是成年后取的,主要功能是供一般人随意喊叫。

《玉镜新谭》记载了魏忠贤的十个尊称雅号,从中可以看出当时部分官员巴结魏忠贤的丑陋嘴脸,其无耻指数已经达到了爆表的程度。

第一个雅号是“厂臣”,此雅号源自魏忠贤的内官职务。他在天启三年冬被任命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包含了两个官职。明朝太监有技术等级,分为少、中、太三个级别,太监是最高级,司礼监秉笔太监就是皇帝的政务秘书,而东厂提督则是皇家警察的总管,臭名昭著的诏狱就是东厂提督主管的机构。

魏忠贤的追随者在奏疏中公然将魏忠贤的名字以其职务代替,不仅仅是把“奴才”变成了“大臣”,而是突破了封建礼制的底线。在封建文化中,皇帝是九五之尊的天子,呼喊任何人都是“直呼其名”。臣子的奏疏是写给皇帝阅读的,文字中提到的人都必须是“直呼其名”,以避免皇帝在阅读过程中屈尊。因此,这些人将姓名改雅号的实质应是对皇帝的公然藐视,无论在哪个朝代,此举都有“谋逆”的嫌疑。皇帝居然不追究,大臣们有意见也没辙,以此推定,那段时间皇帝可能真的是不看奏疏了,把朝政全都委托给了魏忠贤,否则,他们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敢这样做。

可能是让魏忠贤体验到了尊严,他对这个雅号特别喜欢,乃至在权力膨胀到极点的时候,也多用这个雅号,据说天启七年的圣旨开头语已改成“朕与厂臣”了,与皇帝平起平坐。

第二个雅号“元臣”,这明显是在“厂臣”基础上升华而来的,出现在一位大臣为魏忠贤歌功颂德的奏疏中。大概认为魏忠贤实际上就是天下“第一臣”,而“厂臣”在太监职位中仅排名第二,一把手是“掌印太监”王体乾,用“元臣”来讨好魏忠贤,不仅可以超越太监内部的职位,也可以超越外部大臣,意思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好像魏忠贤不太喜欢这个雅号,文献中仅为“偶见”。

明朝末年魏忠贤简介:从魏忠贤的十个尊称雅号看天启后期部分官员的无耻指数(2)

第三个雅号是“上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字是有特殊含义的,一般应是臣子对帝王的尊称,所以,基本上没人敢用这个字来做雅号,张居正代掌朝政十年,已是位极人臣,也仅仅是到“首辅”“元辅”为止,连“元臣”都不敢称,但竟然有人在为魏忠贤歌功颂德的奏疏中写出了“上公美意,垂于千古”句子。

第四个雅号是“尚公”,根据《玉镜新谭》记载,是顺天府尹在奏疏中首先使用了“尚公”一词,紧接着山东巡抚在请求为魏忠贤建生祠的奏疏中也称其为“东厂魏尚公”,并且还抄录了两句颂词:“至德莫可名言,下情唯有祝釐”。“上”与“尚”在古代是可以通用的,但在这里改成“尚公”却大有深意。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姜太公的雅号叫“尚父”,他辅佐周文王灭商建周,功绩赫然,后人称其为“尚父”,是对他的怀念与尊敬。巡抚大人明显想把魏忠贤与姜太公相提并论,但太监无法为“父”,就称他“尚公”。另外,那两句颂词也不是巡抚先生的原创,而是抄录孔子称颂尧帝的原话,将一个文盲加流氓的太监与圣君类比,怎么想都有些恶心,可见这些拍马屁的官员无耻到了什么地步!

明朝末年魏忠贤简介:从魏忠贤的十个尊称雅号看天启后期部分官员的无耻指数(3)

第五个雅号为“殿爷”,这是魏忠贤最宠爱的“养子”崔呈秀的发明,他也是第一个投到魏忠贤膝下并正式行过拜父礼的读书人,当时他在御史任上因贪污受贿被都御史(相当于总检察长)高攀龙亲自弹劾,应该是死定了,因为认魏忠贤为养父而峰回路转,不仅官复原职,而且很快提拔到尚书岗位,他在给人传达魏忠贤的指示的时候,一直称其为“殿爷”。

说起“殿”字,大家一定会想起一个现在还在用的称呼“殿下”,一般用在对外国太子、王子、公主的公文中,在中国古代也是“王侯”专用的称呼,可见魏忠贤的野心膨胀到了何种程度。另外,太监肯定不能算是“纯爷们”,过去一直都称“公公”,崔呈秀称其为“爷”,也可能想让魏忠贤找回一点男人的感觉吧。

第六个雅号是“祖爷”,可能是受了“殿爷”的启发,也可能是出于行业的潜规则,在当时的太监的“朋友圈”里,很多人称魏忠贤为“祖爷”,在奏疏中留下文字依据的是那位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他为了讨好其“祖爷”,捏造罪名,与倪文焕一起弹劾周起元、周顺昌、高攀龙、李应升、黄尊素等,并将五人迫害致死。

第七个雅号是“老祖爷”,如果说太监称太监为“祖爷”是行规使然的话,那么,一位巡抚称魏忠贤为“老祖爷”就不知道该怎样解释了。据记载,第一次这样称呼魏忠贤的是遵化道刘巡抚,他与上司有矛盾,偷偷送给魏忠贤一个超级大礼包,顺便告了一状。告辞时主人给了他一些赏钱,这在江湖上是“答应办”的暗示。所以,巡抚大人回家高兴地跟老婆说:“老祖爷甚喜,遵化道逮矣。”第二天,果然下了逮捕令。

明朝末年魏忠贤简介:从魏忠贤的十个尊称雅号看天启后期部分官员的无耻指数(4)

第八个雅号是“千岁”,看起来比较低调,但它将魏忠贤的雅号数字化了,应该是一个发展的里程碑。

这个雅号的诞生,始于一个冤案,也可能是阉党故意做的局,遵化道刘巡抚把魏忠贤的画像挂在喜峰口府衙的墙上,率领官员们行三拜九叩之礼并高呼“千岁”,但遵化道兵备副使耿如杞不仅不叩拜,而且还跟刘巡抚杠上了,说:“天无二日,吾头可断,吾膝不可屈。”于是,被魏忠贤逮捕下狱,并判秋后问斩,不料没到秋天朱由校先驾崩了,继而魏忠贤也上吊了,耿如杞便意外获释。

第九个雅号是“九千岁”,很多历史文献中都可见到这个雅号,意思大家也都明白。就在刘巡抚首称“千岁”之后,阉党受到了启发,就有了新思路:天启皇帝天天玩游戏不上班是万岁,而魏公公辛苦成那样才千岁,绝对是亏大了!于是,就有了九千岁的雅号,说明在他们的心目中,魏忠贤已经是“九成”的皇帝了。后来这个雅号在社会上疯传,据说魏忠贤每到一处,当地的官员就伏地高呼“九千岁”,还有人喊出了“九千九百岁”。单从这个细节看,再过一两年魏忠贤就可以成“万岁”了。

第十个雅号是“心膂重臣”,“心膂”一词出自《尚书·君乐》:“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其意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单从词义来看,并非不能用在魏忠贤身上,问题是如此称呼魏忠贤的是他另外一名“养子”倪文焕,他在给“养父”请功的奏疏里写了这样几句话:“从此巩固皇圃,威捷夷裔,日可俟矣。而心膂重臣,赤心报主,爱国如家,事事精勤,处处周到,致有此丰功茂绩也。”这“父子俩”在皇帝面前如此秀恩爱,似乎有点“撒狗粮”的意味。

明朝末年魏忠贤简介:从魏忠贤的十个尊称雅号看天启后期部分官员的无耻指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