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1)

南斯拉夫因早早地摆脱了苏联的控制,也没有参加“华沙公约组织”和“经济互助委员会”,40年来,一直在变化,所以在1989年的东欧剧变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2)

萨拉热窝

1980至1990年代交替之际,南斯拉夫的政治问题大于经济问题,铁托所建立的联邦体制已经濒临瓦解边缘。今天,就来说说南斯拉夫解体的事儿。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3)

南斯拉夫:6国2省,多民族国家的联邦共和国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4)

南斯拉夫是一个联邦国家,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Socialist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由6个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黑山和马其顿)和2个自治省(伏伊伏丁那、科索沃)联合组成,组织形式跟苏联类似。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5)

因为南斯拉夫和苏联都是多民族国家,不得不采取这种联邦的体制。南斯拉夫的各个民族,由于语言、宗教、经济发展程度存在种种差异,难以整合。南斯拉夫联邦的形成,还得力于铁托,他凭借大战期间领导全民抗战的功勋和声望,才勉强将各个民族结合在一起。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6)

铁托在1980年逝世后,靠着他生前所建立的“总统委员会”和总统由6国2省的领导轮流担任制,联邦形式得以勉强维持。不过后来,铁托的传统声望逐渐下降,有人批评他一贯利用种族对立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利用甲方对抗乙方而居高临下。批评者指出,铁托常常指责西班牙的佛朗哥(F. Franco)是一个独裁者,但是佛朗哥却在去世以前,预先铺好了西班牙未来的道路,而铁托却贸易作这样的安排。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7)

奥匈帝国末期行政区划图,斯-克-塞国大致由上图的第4、5、17、18区全部和第3、12区南部组成

在1989年东欧普遍掀起革命以后,南斯拉夫身受邻国匈牙利与罗马尼亚,尤其是罗马尼亚流血冲突的教训,决定迅速见风使舵。1990年1月22日决定仿照东欧国家的前例,修改法律。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8)

1922年以前的政区图

东欧剧变中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9)

在南斯拉夫8个联邦成员当中,首先提出分裂主张的是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科索沃。斯洛文尼亚位于南斯拉夫的西北边疆,与奥地利接壤,过去也一向被奥匈帝国统治,它的经济建设在南斯拉夫之中也是首屈一指,远比西南边的其他邦国发达。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它不愿接受南斯拉夫中央政府的管理。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10)

在1990年1月,斯洛文尼亚代表提出建议要削减联邦中央政府的权力,改由各邦分享权力,在政治上实行改革,在经济上改采市场经济的措施。而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代表,则坚持继续维持集权。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11)

塞尔维亚加盟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S. Miloseviµ)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甚至谴责斯洛文尼亚不仅自己从事分裂,同时还支持科索沃自治省的分裂,斯洛文尼亚代表团于是赌气离开会场。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12)

巴尔干半岛

1990年4月8日,斯洛文尼亚举行南斯拉夫联邦的第一次自由选举,主张分裂,由亲西方的各党联合组成的“狄莫斯”(DEMOS)在野党获胜,得票率55%,于是奠定了基础。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13)

5月份,克罗地亚共和国也举行选举,“克罗地亚民主联盟”(Croatian Democratic Union)获胜。不过“克罗地亚民主联盟”的领导,是一批“大克罗地亚主义”者,他们掌权之后,一方面和塞尔维亚发生冲突,一方面还想向外扩张,企图兼并另一个加盟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14)

无法回避的分裂:南斯拉夫联邦从此开始土崩瓦解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15)

1990年5月15日,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的总统,按照轮流的次序,应该是轮到了塞尔维亚籍的裘维契(B. Jovic)担任。裘维契是一位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是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的亲密伙伴。在裘维契的就职演说中,警告某些提议分裂主张的国家,已经危及联邦的命运,到了内战和瓦解的边缘。这些警告,就是针对通过选举获胜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加盟共和国的中间偏右政党。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16)

科索沃自治省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管辖,该省的居民以阿尔巴尼亚人占绝对多数,塞尔维亚人只占了少数。这些阿尔巴尼亚裔的人不愿接受塞尔维亚的统治,要求从自治省变成实际独立。在1990年7月2日的科索沃省议会开会时,有114位阿尔巴尼亚裔代表径自宣布科索沃为独立国家。7月5日,塞尔维亚政府就宣布解散科索沃省议会,并由塞尔维亚直接统治科索沃。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17)

7月23日,裘维契总统与斯洛文尼亚总统在斯洛文尼亚首府留布里安纳会谈之后宣称:现在联邦的6个加盟共和国当中,有2个主张实行“邦联制”,4个主张“联邦制”。如果这2个主张“邦联制”的国家(意指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一定要坚持这种意见,那么它们就可以和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维持邦联关系。但是不能单独片面行动,必须等到全国达成协议之后才能改变现状。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18)

同年12月9日,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也举行选举。不过它们与斯洛文尼亚与克罗地亚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对立。南斯拉夫内部无法回避的分裂终究到来了,首当其冲的是斯洛文尼亚及克罗地亚在1991年先后独立,南斯拉夫联邦从此开始土崩瓦解。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19)

解体后的南斯拉夫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20)

在联邦体制内的只有塞尔维亚和黑山,从1992年12月和1996年11月,南斯拉夫议会两次大选的结果比较,塞尔维亚社会党和黑山社会主义者民主党,仍可在议会中占优势。塞尔维亚社会党在1992年大选中居第一大党地位,取得47席;1996年的大选,塞尔维亚社会党与南联左派联盟和新民主党结成同一阵线,赢得64席,使得塞尔维亚社会党和其形同姊妹党的黑山社会主义者民主党,在议会掌握多数,共组联合政府。由于反对党的力量过于分散,加上民族主义抬头,往往迁就民族主义诉求。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21)

另外,由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国家,以斯洛文尼亚的现代化最为突出,1989年斯洛文尼亚相关政党纷纷建立。斯洛文尼亚迈向独立过程所凝聚的团结在独立后烟消云散,斯洛文尼亚民主反对联盟于1991年12月分裂,翌年2月即解散。5月,彼得勒辞职下台,由斯洛文尼亚自由民主党德尔诺夫舍克(J. Drnovsek)继任总理一职。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22)

德尔诺夫舍克以经营一个过渡性技术官僚政府的方式来管理国家。1992年12月,斯洛文尼亚国会改选,德尔诺夫舍克领导的自由民主党(LDS)以23.3%的得票率领先其他各党,重新改组政府。

当年南斯拉夫解体后一分为六(被称为巴尔干猛虎)(23)

另外,带领克罗地亚出走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HDZ),在1992年大选时也拿下85席,当时总席次为138席。马其顿也在1992年获得独立,大选后联合内阁的形式。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虽然独立成功,但是其国内种族冲突不断,是走向民主时的一大变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