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纪录片(非常时期的非常日记)(1)

2020年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到来了,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发、武汉封城、全国进入紧张的防疫状态。武汉现在怎么样了?市民们的生活还正常吗?医院足以容纳全部病患吗?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如何?这是大家都迫切想要知道的事情。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纪录片(非常时期的非常日记)(2)

自2月3日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迅速推出了系列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影像从多个身处武汉的普通人的视角,来记录这场我们正在经历的危机。每集五分钟,全天滚动播出,截至目前,已经播出了九集。

第一视角 真实讲述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纪录片(非常时期的非常日记)(3)

>>>>

2月10日,一个热点话题出现在微博热搜、快手等多个新媒体平台:“豆豆先生在武汉为中国加油”、“‘憨豆’先生的抗‘疫’日记”……“豆豆”、“憨豆”先生指的是一个名叫Nigel的英国人,他是“憨豆先生”的模仿演员。

前一天晚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后称纪录频道)播出了《武汉:我的战“疫”日记》(后称《战“疫”日记》)第七集,主人公就是Nigel。Nigel因为工作关系于2020年1月来到了武汉,没想到疫情爆发,本来可以选择回家的他因为担心这个举动对他人不负责,因此选择留在武汉,和武汉人民在一起。Nigel对着镜头介绍自己,并用手机记录下自己在武汉的生活。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纪录片(非常时期的非常日记)(4)

整个系列短视频都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他/她及身边人与疫情相关的故事。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的客观姿态不同,因加入了更多个人经历与体验,其感受更丰满,情感更强烈。这套短视频中的“我”更是事件的亲历者——拿起手机拍摄自己和身边的人,面对摄像头讲述此时此刻的感受,让观众得以从亲历者的角度去体会抗“疫”一线的生活——尽管我们并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

除了Nigel,我们跟随着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胡雪珺的脚步,走进医院的隔离区;和海军援鄂医疗队队员李晨一起穿上防护服;与四川华西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吴孝文一道,搬送救援物资……我们亲眼目睹抗“疫”一线的工作情况,“亲身”感受这里紧张的气氛与严峻的情势,并被这些一线医务人员的无私与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同时,在此危难之际,人的善意与本真,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流淌于影像的细微之处,令人动容。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纪录片(非常时期的非常日记)(5)

Vlog模式 兼具时效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纪录片(非常时期的非常日记)(6)

>>>>

《战“疫”日记》在武汉宣布封城后的十天后推出,每集短短五分钟,兼具纪录影像的“纪实”手法和新闻的及时性特征。每天一集从不同侧面呈现了此时此刻、正在武汉发生的故事。

短视频融合了Vlog的模式,除了第一人称视角,还采用了日记体叙事——没有完整的事件,多是琐碎的日常生活。影像上,这些第一现场的、片段式的视频都是即兴拍摄、鲜少打磨,就如速写一般,用最简练的笔触描绘出眼前的景象。但恰恰是最平凡的生活片段和最直接的影像记录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纪录片(非常时期的非常日记)(7)

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吴孝文一边搬运物资一边用四川话与同事逗乐;电台主持人李小雷下了直播,与同事一起走进超市采购生活物资;电视台主持人一崔哥和他的父母在家跳起了广场舞;武汉女孩曾宇辰眼含泪水、小声地对着镜头许下心愿……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这些摇摇晃晃、普通的生活片段,展示着他们的乐观与强大,彰显着人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的意志力,也鼓舞着更多身心备受折磨的人们。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纪录片(非常时期的非常日记)(8)

记录使命 责任担当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纪录片(非常时期的非常日记)(9)

>>>>

纪录片可以跨越时间的长河,勾连古今,也可以凝缩空间的距离,连贯东西。早年间,纪录影像的鼻祖翻山越岭,用摄像机搭建起不同世界的交流通道;如今,数字技术加持记录手段,使同一个世界的我们联结得更加紧密。

一定程度上,这些影像缓解了担忧与恐惧,让暂时的隔离没能成为真正的“分离”;也稀释了误解与纷争,使短时的“封锁”不会成为人心的“封堵”;更给予了我们勇气和希望——在这个时刻尤为重要。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纪录片(非常时期的非常日记)(10)

疫情爆发之后,纪录频道联合多家媒体兄弟,迅速推出了这一套短视频,让全国的观众得以第一时间了解抗“疫”一线的情况。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这个时候看到家乡的人与物,看到这片土地尽管阴霾笼罩却面露倔强本色,看到各方支援如潮水般涌来,看到太多太多义无返顾的善良的人们,心中充满由衷的感激与深深的敬意。这份深情厚意定当永记在心。

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纪录片(非常时期的非常日记)(11)

同时,作为一名影像工作者,也希望等到疫情消散的那一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沉静且深入的思考——探求真实,叩问内心——这也是一代又一代记录者们最朴素的,也是最终极的追求。

(评论员:谢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