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千字文468讲解(太平盛世和王道)(1)

“遐”是远,“迩”是近。天下一统,万民同心就是“遐迩一体”的意思。

“率宾”等于“率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率宾归王”一句,语出《诗经·小雅·北山》,其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

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王字是“三画而连其中”,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中间是顶天立地的一竖代表道,即孔子所谓“吾道一以贯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王既然是垂示于天地间的大道,它在人间的首席代表天子人王,也应该顶天立地,成为人群的典范和样板。

什么叫太平盛世呢?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和谐自然,万民乐业,天下太平。康有为曾经提出过“公羊三世说”。《春秋公羊传》认为,春秋242年的历史,有衰乱世、有升平世、有太平盛世,这叫做“三世”。

按照这个标准,中国近代史上这100多年,基本上是衰乱世,军阀割据,民不聊生,整个国家沦为不断割地赔款、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平均寿命才30几岁。直到20世纪后叶,改革开放,中国才进入升平时期,上升且和平发展时期,离太平盛世尚有距离。太平盛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标准,要有理想的国际大环境,除了物质能量极大丰富以外,意识能量(思想觉悟、精神文明建设)更要领先。故此,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千字文468讲解(太平盛世和王道)(2)

历史上的天平盛世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呢?《千字文》对此有大致的描述。就是这里的几句话: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万物和平共生。

凤凰在竹林中欢乐的鸣唱,

小白马在草场上悠然地食草。

圣君的教化啊,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王道的恩泽啊,遍及万方的众生百姓。

凤凰、麒麟和龙是历史上记载的珍禽善兽,只有在太平盛世才会出现。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时期,不少朝代都出现过,但亲眼见过这些善兽的人很少,所以被认为是传说中的动物,自然界根本就没有。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在有道的时代(太平盛世),有德之人(圣贤)才有可能见到;无道之世,无德之人,恨不得把它们抓来吃了,怎么可能见到呢?

史书上记载,孔子出生的时候出现了麒麟,古画里有“麒麟送子图”;孔子70岁做《春秋》的时候,有人打猎捕获了一只怪兽,因不识是何物,故送来给孔子看。孔子看了,流泪叹气说:“这是麒麟啊!麟啊,你到这个乱世来干什么呢”!孔子再也写不下去了,《春秋》至此搁笔。两年后(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而《春秋》也被后人称为《麟经》。

千字文468讲解(太平盛世和王道)(3)

《春秋孔演图》上说:“凤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凤凰不吃空心竹子,要吃“竹实”。但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竹子结果实的事,是否竹笋就是“竹实”,凤凰像大熊猫一样爱吃竹笋,这就不得而知了。凤凰中雄性的叫凤,雌性的叫凰,故有三凤求凰的典故。

“白驹食场”这句话也是引经,《诗经·小雅·白驹》里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的诗句。白驹是小白马,古代用白驹为典的很多,庄子也有白驹过隙的典故。为什么用白驹不用黑驹呢?小黑马难道不可爱吗?非也。白驹代表龙。龙是水陆空三栖动物,在空中是飞龙,水中是游龙,在陆地上就不是龙的形象。传说中的龙上岸以后,就地一滚变成白龙马。《三国演义》故事里的赵子龙骑的是闪电白龙驹,《西游记》故事里唐僧骑的白龙马也是东海小龙王变的。

这里的“鸣凤”与“白驹”代表了那个以道德仁义为教化的太平盛世,它具体表现在有德君主的教化覆盖了大自然的一草一木。

“化”是教化,“被”是施加、覆盖的意思。

“化”字在六书中属于会意,甲骨文字形是二个人背靠背之形,本义是变化、改变的意思。人吃多吃少并不重要,要紧的吃了能消化、能吸收。否则完谷不化,吸收不良,身体就不会健康。同理,人读书不在多,而在于化。有文有化才是有文化,有文没化,充其量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古人说“读书养气变化气质”才是读书的目的。否则读书越多越傲慢,越心浮气躁,就读“输”了。

“赖及万方”的赖字,是幸蒙、依赖的意思。

千字文468讲解(太平盛世和王道)(4)

“万方”不仅仅指人,泛指一切生物。历史上有商汤“解网更祝”的故事。

《史记·殷本纪》记载:成汤有一天出游,看见郊外的猎人四面布网,还向天祈祷说:“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来的禽兽,都投入我的网中”。成汤见此,感叹人心贪婪、手段残酷。特命解除三面猎网,只留一面,并改祝祷词说:“愿向左的往左逃,愿向右的往右逃,愿向上的往上飞,不愿逃的向下跳。只有命该绝的,才入我的网”。

古代有很多今天称为生态保护的法令,例如春天不准宰杀动物,不准放火烧荒,砍柴只准砍枯木死树、不准竭泽而渔等等。这里说“赖及万方”,连动物、植物也享受到太平盛世、王道政治的恩泽。

图文源自网络,功德回向原创者及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