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精力,
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后继者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他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他代表着整整一个时代,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他用“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了亿万炎黄子孙的时代心声。
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
3月12日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今年是孙中山逝世95周年。孙中山生于1866年,逝世于1925年,只活了短短59年,但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极为深远。95年来,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孙中山这个名字始终闪耀,熠熠生辉。毛泽东说,孙中山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孙中山曾上书李鸿章失败
1894年农历春节,在广州开设东西药局的孙中山,洋洋洒洒写了近万字的《上李鸿章书》,他希望能像康有为上书光绪帝那样,由当时权倾朝野的李鸿章,推行政治改革方案,使“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从而富强国家,挽救时局”。但此时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李鸿章忙于外交和战争准备,无暇顾及这份寄托孙中山政治抱负的书信。上书的失败,宣告改良政治的希望成为泡影,这让孙中山毅然选择了革命之路。
成立同盟会
1895年3月16日,孙中山召集兴中会骨干开会,决定于10月26日突袭广州,他还委托陆浩东,绘制了用来取代满清黄龙旗的国旗图案。长方形,蓝底色,其中白日光芒四射。孙中山赞美新国旗说“青天白日,取义宏美,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不幸的是,起义计划遭到告发,危急之中,孙中山化妆成一个商人逃离广州。
广州起义以后,孙中山接二连三的发起了几次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党诞生了,众人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重任在肩的孙总理,提出十六个字作为同盟会的宗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接着,他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公开阐述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思想。
辛亥革命发生的那一天,孙中山并不在武昌
1911年10月10日那一天,辛亥革命发生的那一天,孙中山在哪里呢?他不在武昌,他甚至不在中国,他在美国。辛亥革命起义军打的旗号是孙中山的旗号,而孙中山本人,却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为革命起义军募捐。辛亥革命发生两天之后,在美国的孙中山吃完早餐,随手买了一份报纸,这才看到这样一条简讯,“武昌为革命党占领”。随后,“孙逸仙”这个名字,开始频频出现在西方国家的媒体上。在西方人看来,“孙逸仙”就是中国革命的象征。他们还预言,此人必将成为未来共和政权的总统。
中国第一个民主政权诞生
1912年元旦晚上十点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正式举行,典礼完成后,南京狮子山的炮台鸣炮21响。下关江面的军舰同时拉响汽笛,它们告诉世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诞生了。
但是,积贫积弱的家底,注定使这个航程充满坎坷。治理乱世,除了经济实力,还离不开军事实力。当时军权在握的实力派袁世凯,是民国政府和晚清朝廷极力争取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党人认为,只要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赞成共和,选他为大总统也无妨。因此,孙中山在得知自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的当天,就发电报给身在北京的袁世凯,表示自己虽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
2月12日,在袁世凯及其北洋将领的施压下,隆裕太后以末代皇帝溥仪的名义,下诏退位。孙中山立即履行诺言,宣布辞职,并向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为防袁世凯背叛共和,孙中山与他约法三章,必须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必须到南京就职,必须遵守临时政府的法令。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一开始就借故留在北京,根本就没把这约法三章放在眼里。
从宣誓就职到4月1日正式卸任,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上,前后只有三个月。但孙中山对新政权的建设仍不遗余力。8月24日,孙中山北上,与袁世凯在三周内进行了13次会谈,并高兴的接受了袁世凯别出心裁设立的全国铁路督办一职,开始筹划全国铁路建设,甚至立下了十年修建二十万里铁路的雄心壮志。
一声枪响改变中国历史进程
1913年3月20日,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谋杀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遇刺身亡。这起突发的谋杀案,幕后黑手竟然指向大总统袁世凯,举国一片哗然。国民党高层大多认为,这件事应该诉诸法律,但孙中山却认为必须军事解决,他说,“因为袁世凯是总统,总统指使暗杀,则断非法律所能解决,所能解决者只有武力”。就这样,孙中山发起了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然而这场军事行动,进行了不到两个月就失败了。
1915年12月,袁世凯决议恢复君主制,建立洪宪帝国,并改总统府为“新华宫”,做龙袍两件,金印五枚。孙中山在东京接连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大声疾呼,声讨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中,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于1916年6月6日黯然死去。摆在孙中山面前的棘手的问题,能否掌握一支可靠的军队,这关系着革命的进程。
但军阀的一次次叛变,让孙中山明白,依靠一个军阀打倒另一个军阀,是一个走不通的死胡同。为寻求新的力量,他走上了联俄联共之路。在上海寓所,孙中山接连会晤了中共早期领导者李大钊,苏俄政府副外长越飞等人,决定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军。
1924年1月20日上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还正式决定,建立一所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培养革命军人,这就是著名的黄埔军校。
大历史不归功于个人,但是大历史的叙述方式,却常常通过个体英雄来完成,而孙中山正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主讲者。无论他为政几许,为人何堪,他首先是中国进入现代国家意识的先行者,他也是现代中国的第一个公民。毛泽东1956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这样说:“事物总是发展的。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事实就像毛泽东预测的那样,到了21世纪的时候,中国变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
这真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本期节目
3月22日 晚19:15
大新闻大历史 为您讲述
先行者——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95周年
编辑:小丸子、林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