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周书·泰誓上》学习之二十七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1。一月戊午2,师渡孟津3,作《泰誓》三篇。

译:周历文王十一年,周武王率诸侯伐殷商纣王。文王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戊午日,盟军会集在孟津渡口周武王宣誓师词。史作《泰誓》三篇。

注:1.武王:周武王:姬姓名发(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建立了西周王朝。病死,位4年。

2.戊(wù音勿)午:天干地支第55位。

3.孟津:黄河古渡口名,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津:指渡口。

议:《泰誓》三篇是周武王伐殷商纣王的誓师词。《泰誓上》是诸侯盟军在孟津集聚时的誓词,内容:一是宣布殷商纣王受的罪行;二是讨伐是天命所托、民心所向的正义之举;三是鼓励正义之师必胜的信念。

周历文王十一年。这里出现周历。中华有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商)历、周历、鲁历。其中:夏、商、周三历叫“三正”。其区别夏历——是建寅月,正月为岁首;殷(商)历——是建丑月,十二月为岁首;周(鲁)历——是建子月,十一月为岁首。奉天(子月),敬地(丑月),然后才是事人(寅月),有天地才有人,人是第三位的,所以奉寅月为首,即正月为岁首。这是“天、地、人三才”的《易经》理论。

《河南汤阴羑里城——文王殿》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译:十三年春,武王与诸侯会盟在孟津。

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的地方,诸侯汇聚的第一次誓师会。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1越我御事庶士2,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3,元后作民父母。”

译:武王说:“啊!我友邦君主和各位官员、将士们,请细听我誓言。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之灵物。真正聪明人,做天子,天子做民众父母。”

注:1.冢(zhǒng音肿)君:大君,对邦国君主的尊称。

2.御事庶士:各级官员。3.元后:天子。

议:周武王传世经句:“人为万物之灵”。为什么?

一是智慧传承性,无论中间隔多少年、多少代,只要有文字存在,总是能够连接上,这是指时间纵向的。

二是分工合作性,四方地域无论有多少横向间隔,就如地球是个小小之村,人类合作带来了共享性。若人性不太过贪婪,前景确实非常美好。万物之灵享受到极品。

儒门不闻齐桓晋文之事 尚书周书泰誓上学习之二十七(1)

《明堂图》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今商王受1,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2,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3、陂池4、侈服5,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6,刳剔孕妇7。皇天震怒,命我文考8,肃将天威,大勋未集9。”

译:今殷商王受,不恭敬上天,降灾给民众。他沉溺酒色,敢行暴虐,用灭族之刑惩罚人,用世袭的方法任用人。筑宫室,建台榭,修坡池,着华服,耗用民力财力残害你们万姓。他用炮烙酷刑对忠良,解剖孕妇。皇天震怒,命令我先父文王,施行天威,大功未成。

注:1.殷商纣王帝辛:姓子名受,商德王(帝乙)之子,商朝末代王。

2.沈湎:即沉湎。冒:贪。

3.台榭(xiè音泻):台和榭。亦泛指楼台等建筑物。

4.陂:这是个多音字,这里读(bēi音杯),作池坡。在《易经·泰卦》九三爻:无平不陂(pō),无往不复。

5.侈(chǐ音齿)服:奢华的服饰。6.焚炙:指纣王制作的炮烙酷刑。

7.刳:(kū音枯)剖开躯体。剔:(tī音梯)分解骨肉。

8.文考:周文王(姬姓名昌),周朝的奠基人。考:死去的父亲。妣:(bǐ音比)死去的母亲。

9.大勋:大勋劳,大功业。集:成就,成功。

议:离今三千余年的周朝之初,周武王就已经告知:灭族之罚、世袭任用人都不是好的方法。前者实在有亏阴骘;后者不知人间疾苦。

酷刑就算不对忠良,对一个罪人也是不被容许,有违人道。人不思良善,想出种种残害、恶毒之事,对待与自己有一样形体、一样思维的同类,如何能下得了手,而不动容色?

儒门不闻齐桓晋文之事 尚书周书泰誓上学习之二十七(2)

《新疆伊犁特克斯——周文王》照片有头条提供,敬谢!

“肆予小子发1,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2,乃夷居3,弗事上帝神祗4,遗厥先宗庙弗祀5。牺牲粢盛6,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7,宠绥四方8。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9?”

译:“从前我姬发,与你们友邦君主,考察殷商政事。殷商王受毫无悔改之心,倨傲无礼,不事奉上帝神祗,遗弃先祖宗庙不祭祀。牺牲和粢物,也被凶人盗尽。他却说:‘我有民众有天命!’不改侮慢之心。上天佑助民众,立君王,立尊师,只有君王与尊师辅助上帝,爱护安定四方。有罪罪已余无罪,我怎敢违背上天的意志呢?”

注:1.予小子:周武王对先王或长辈的自称。发:周武王,姬姓名发,周朝开国君王。

2.受:商纣王(帝辛),子姓名受,商朝末代王。悛(quān音圈)心:悔改之心。

3.夷居:犹箕踞(jī jù音机巨),形容倨傲无礼。

4.事:事奉。神祗(zhī音支):指天神和地神,泛指神明。神:神明。祗:恭敬。5.遗:弃。

6.牺:古代用作祭品的纯色全牲。牲:猪、牛、羊三牲。粢(zī音资)盛:盛放在祭器中的黍稷。粢:古代供祭礼用的谷物。7.相:辅佐。

8.宠绥:指帝王对各地进行抚绥,安抚。9.越:远,违背。

议:上帝:古人指的不可预测但主宰万物的苍天,《诗经》中也有很多。由于翻译《圣经》时,意大利天主教传士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把“上帝”“借”给他,现成了基督教专用名字。

佛教也有同样的问题,中华民族的后嗣们,把好的词或“送”、或“借”他教,实在掩盖本民族的智慧。

我们的奉天是向上帝(天帝)学习自强不息之精神;敬地是学习厚德栽物之品性;这才成其为不器之君子。天、地、日、月、星、辰都不觉得是依凭,先人们那种努力敬慎厚德之精神不觉得是依凭,非要有人奴役才觉有所依靠,如此生命岂不悲乎?

生命是他主还是自主这是民族能否强盛的根本哲学问题。

奉天敬地是根本,因为人类的智慧都是向天、地、万物学习后,一代又一代人进行累积才形成的,不敬奉何以得之。

君王职责就是爱护安定四方为己任,民众有罪责自己,余无罪。这些是古代开国君王的共识。

儒门不闻齐桓晋文之事 尚书周书泰誓上学习之二十七(3)

《新疆伊犁特克斯——八卦城》照片来自网络,敬谢!

“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1;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2,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3。予小子夙夜祗惧4,受命文考,类于上帝5,宜于冢土6,以尔有众,厎天之罚7。天矜于民8,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尔尚弼予一人9,永清四海10,时哉弗可失!”

译:“齐心合力修德政,同心同德行道义。殷商王受有臣民亿万,是亿万条心;我有臣子三千,惟一心。殷商受已恶贯满盈,上天命令我去讨伐。我如不敬顺天命,罪恶与殷商受一样。我早夜敬慎忧惧。在先父文庙里接受了伐纣的使命,我类祭上帝,祭祀大社,率领你们众位,施行上天之罚。上天怜悯民众,民众愿望,上天必依从。你们辅助我,永清四海,时机不可失!”

注:1.亿万心:亿万条心,即心不齐。2.贯盈:罪恶满盈。3.钧:同“均”。

4.夙夜:日夜从事。祗(zhī音支)惧:敬惧,小心谨慎。

5.类:祭祀名,古代祭天及五帝之祭名。

6.宜:祭社曰宜,社:土地神。冢(zhǒng音肿)土:封土叫大社。是天子祭神的地方。

7.厎:(dǐ音抵)行使。

8.矜:(jīn音巾)怜悯。9.弼:(bì音必)辅佐。予一人:古代帝王的自称。

10.永清四海:四海永远清明。

议:《德政颂》

齐心合力修德政,众志成诚可成事。

兆民富庶国强盛,四海升平共颂舜。

身心和乐唱谐音,九州盛世同赞尧。

丁酉年七月二十七

儒门不闻齐桓晋文之事 尚书周书泰誓上学习之二十七(4)

《周武王》照片来自网络,敬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