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所说的衣裳就是泛指我们所穿的各类衣服,然而在古代我们又是怎么说衣服的呢?跟如今的说法会是一样的吗?中国历经这么久的历史,所传承的文化也是深远的。

衣和裳区别(原来衣与)(1)

在我国古时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上衣,就省略的称为“衣”,是用来遮蔽身体的。《说文•衣部》:“衣,依也。”段玉裁注:“依者,倚也。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裳”,亦作“常”,是专用于遮蔽身体下半部分的服装,男女尊卑均可穿着。

而衣也有其狭义的意思指的就是上衣,跟“裳”相对。如《诗经》: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而《齐风》里“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因此,裳指的也就是下衣。

衣和裳区别(原来衣与)(2)

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然而裳在古代指的就是下衣。古代的下衣有裳、绔、裈(kūn)。裳又写作常。《说文》:“常,下帬(qún,裙)也。裳,常或从‘衣’。”这说明裳就是裙。在古代男女服装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别,男子也着裙。

其中绔,说的也就是今天的裤子。但它跟现在人们穿的裤子也是不一样的。《释名》中这样说:“两股(大腿)各跨别也。”这说明古代绔没有前后裆,只有两个裤筒。

衣和裳区别(原来衣与)(3)

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

由于古代的纺织工具比较简陋,布的幅面也非常狭窄,因此一件下裳通常是要用七幅布帛拼合而成,前三后四,所以样子就像是一幅腰围,另在腰部施褶,褶的多少一般是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在其两侧还各开一道缝隙。从两汉之后,裳就逐渐被裙所取代,也只有在贵族祭祀或是朝会的时侯穿着的礼服中保留遗制。在《后汉书•舆服志下》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裳与裙大体上是相同的,唯裳被制成两片,彼此分离,一片蔽前,一片挡后,上用布带系结于腰,裙则多被做成一片,穿时由前围向臀后。

衣和裳区别(原来衣与)(4)

明代上襦下裙

其实,“衣”字在古代除了统指身上穿的衣服之外,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衣专指上衣,广义的衣则包括一切蔽体的东西,也就是被分为头衣、上衣、下衣和足衣。在这其中的头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帽子。只是“帽”字产生得较晚,所以最初的意思是“小蛮儿夷头衣也”,这并不是一切头衣的统称。在先秦,各种头衣其实都有自己的专名。

然而,头衣还被称为元服。因为元的原本意思是头,比如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免胄入狄师,死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所以说,元服跟头衣的字面意思是一样的。在古代贵族和平民的头衣是有严格区别的。贵族戴冠、冕等,平民则戴帻。

衣和裳区别(原来衣与)(5)

元代服饰与“瓦楞帽”

其中冠是一般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礼记•曲礼上》说到道:“男子二十,冠而字。”说的就是男子长到二十岁时行加冠之礼,同时起别名,也就意味着从此长大成人了,社会与家庭都要按成人来要求他。在古代不戴冠的只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人。

我国古代的人是不剪头发的,孩子的头发长了,就紧贴着发根扎在起垂于脑后,叫“总发”。平民是不戴冠的,在其发髻上复以巾,直盖到前额,这就是帻。当然,古代的衣裳还包括了“足衣",也就是人们脚上穿的鞋子,而在古代就被叫成屨、履、屐等名。

衣和裳区别(原来衣与)(6)

古画中的古人服饰

我们知道了古代的“衣"和“裳"跟现在衣裳的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衣裳的叫法也在不断的简便化。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演变中又看到了国人的智慧,自远古至今,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一直变动着,而这都是我们所拥有的深厚文化。

本文由【大道知行】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