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我会磕上一对中老年CP的糖。”倪大红和蒋雯丽这对“中老年CP”,在年代剧《正阳门下小女人》中扮演携手相伴的“烩菜夫妇”,成功用演技把观众征服。

“宁可磨皮,也要他们来演”,该剧总制片人郝金明态度坚决。他认为,好的表演会让观众忘记磨皮这件事。

正阳门下怎么没有蒋雯丽(专访正阳门下小女人总制片人郝金明)(1)

而该剧自播出以来的成绩也验证了他当初的坚持。收视率从首播强势破“1”,到双台破“1”再到多日破“2”,热度一度攀升到全网第一,更荣膺近期最高分国产剧。

《正阳门下小女人》收官之际,麻辣鱼独家对话集总制片人、编剧(之一)、演员于一身的“牛爷”郝金明,听他从项目多个维度剖析拆解,堪称一堂生动的创作教学课。

正阳门下怎么没有蒋雯丽(专访正阳门下小女人总制片人郝金明)(2)

▲郝金明 《正阳门下小女人》总制片人

气质相承

《正阳门下小女人》是2013年播出的《正阳门下》电视剧系列的第二部。该剧以一个小酒馆几十年的变迁为线索,反映了老北京城胡同的生活印记、社会百态和商业发展。

制片人郝金明、导演刘家成、编剧王之理,三位超过60岁的老北京组合,正是这个正阳门系列的幕后“铁三角”。

在《正阳门下》里,主角韩春明的原型其实就是郝金明自己。亲身经历过剧中的年代,郝金明作为时代的受益者,他在改革大潮中激流勇进,后来成为京城知名的收藏家,也做过房地产,如今的身份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商会副会长。

正阳门下怎么没有蒋雯丽(专访正阳门下小女人总制片人郝金明)(3)

但郝金明无意为自己立传,他想要做的,是与自己同时期的“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群像表达。

而在《正阳门下小女人》中,郝金明同样融入了自己的个人经历。故事主角由年轻小伙变成了大前门一个小酒馆的女掌柜,讲述在公私合营大潮中,女掌柜徐慧真如何坚定不移、力排众议、带领着亲朋好友艰辛奋斗,最终走向成功的故事。

众所周知,老北京人把正阳门叫大前门。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郝金明说,这个大前门下的小酒馆就像社会的一扇窗,窗口虽小,但它反映时代变迁,见证人情冷暖,透出一整章北京平民生活风貌。

正阳门下怎么没有蒋雯丽(专访正阳门下小女人总制片人郝金明)(4)

同时,在“小女人干大事,小酒馆大世界”的宏观微观反差中,第二部《正阳门下小女人》继续“挖一口深井”,对京味文化进一步探索,把人物命运跟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让小人物的故事承载更多的历史和人文内容,形成“正阳门”地域文化标识,从而凸显老北京的文化积淀。

郝金明向麻辣鱼透露,正阳门系列的第三部正在创作中,取名《正阳门下年轻人》,依然由“铁三角”操刀。主要讲述改革开放后,正阳门下创一代和富二代之间由于思想差异而产生的理念冲突,创一代如何用他们的创业精神感染“富有”的二代,富二代经过思想体系的调整,如何接好创一代的班,最终从“富有二代”成长为“复兴二代”的故事。

“我们三个60岁的北京孩子,加起来180岁,有责任把北京文化这点玩意儿捡干的捞出来,传下去。”郝金明满怀感慨地说到。

创作求真

基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推出的作品计划,《正阳门下小女人》遵守着“原创、原型、原汁、原味”的“四原”创作准则。

郝金明说,电视剧的创作虽然要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但真正动人的力量往往来自于真实。剧情里发生的不少故事,很多都取材于主创团队的亲身经历,各种角色、人物,也都基于邻里街坊的现实样本。

例如,小酒馆主人徐慧真坚强、聪慧、善良、有主见的优良品质,其实综合了多个生活中成功的女企业家特质,力争在徐慧真身上找到一个完美状态的结合体。

而剧中涉及私方财产在十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如何进行核资的问题,编剧王之理多次请教曾经是北新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的母亲,再查阅大量的政治、历史资料,让事件有史可依。

正阳门下怎么没有蒋雯丽(专访正阳门下小女人总制片人郝金明)(5)

对于剧中从1955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之间如此长时间跨度中不可避免的事件节点,郝金明的看法是,这些事件本就是时代的一部分。他举例说,“假使有一条路你必须走,而这条路上有水,你没有办法视而不见,一定会踩到水,不过就是多踩一下,少踩一下的轻重之分罢了。”

在剧集篇幅上巧妙处理真实发生的政治环境因素之后,市场环境因素也是郝金明重视的问题,在面对《正阳门下小女人》时,他坚定认为,对于这个项目的观众来说,“昨天的经历就是今天的经验”。

郝金明进一步解释,那个年代真实的生活质感能引起很多过来人的回忆,更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而《正阳门下小女人》把故事讲给有经历的人和需要经验的人,因此两个人群全都覆盖到了。映后数据显示,该剧85后、90后观众占比达到了39%,再次佐证了郝金明的判断。

他说,昨天的经历,有可能是错的,有可能是对的,但今天再回头看,就可以把这些错的对的经历变成经验讲给年轻人,而老一辈自然也会心有所感。

正阳门下怎么没有蒋雯丽(专访正阳门下小女人总制片人郝金明)(6)

具体到拍摄执行上,剧组在房山搭棚置景,建了3个院子、5条街,小酒馆里需要有年代感的桌椅板凳等其他用具,都是从郝金明个人5000平的博物馆里直接拉过去的,这些都是他收藏多年的古器具。

“想拍好戏,不玩真的行吗?”郝金明说,剧组实景、实物,这是优势和我们的追求,也更有利于演员情绪的带入和释放。

“艺术创作上有两大规律,遵从艺术规律,遵从市场规律,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郝金明总结道。

由此,《正阳门下小女人》在长达五六十年的时间跨度中,每个人物随着环境、事件变化而做出的不同选择,构成了一副动人、生活化的北京市民阶层群像。“‘讲故事’三个字听起来很简单,但讲好故事和把故事讲好,这两个点做起来其实很难”。

人物鲜活

《正阳门下小女人》中,除了生活气息与时代背景结合得相得益彰,另一个让观众好评的点更在于“三教九流的人物不管好坏都真实可爱”。

“大前门一枝花”徐慧真无疑是塑造得最为鲜活立体的,她什么事都讲个理,什么事都较个真,不仅人美心善招人喜欢,更在于那颗八面玲珑七巧剔透的心。

在编剧王之理看来,徐慧真是一个有力量感的人,犹如唐代诗人李峤笔下那种“风一样的女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她新婚不久带着孩子一人担起养家重任,出于善意把前夫的女儿安排到身边来落实工作,也能在关键时候“针尖对麦芒”,为自己争取利益,最终成为事业上的女强人,靠的都是这股“风”一样的力量感。

正阳门下怎么没有蒋雯丽(专访正阳门下小女人总制片人郝金明)(7)

对蒋雯丽的演技大加赞赏之外,被问到为何不找一个北京女演员来演绎“北京妞”徐慧真,郝金明说,只用北京人就太狭隘了,不要忘了她的职业是演员。

在他看来,用地域概念把演员圈起来,就只是“就材料”了。他继而举了一个形象化的例子:“就着材料能做裤衩就做裤衩,能做大衣就做大衣,我为什么不直接选对的好的料子,需要做裤衩就做裤衩,需要做大衣就做大衣呢?”

而在剧集中,“风一样的女人”这个评价从最懂徐慧真的蔡全无口中说出来,也足以见得编剧安排的巧思。

与“范金友”的小肚鸡肠相比,谋略有方的“蔡全无”才是真人不露相,他表面看起来不声不响、沉默寡言,却心甘情愿做一个“听您吩咐”的绿叶,实则拥有大智慧。

正阳门下怎么没有蒋雯丽(专访正阳门下小女人总制片人郝金明)(8)

▲郝金明在剧中本色出演“牛爷”

郝金明说,《正阳门下》每个人物名字与角色都有着互文和相关,“全无”、“金有”都不是随便瞎起的,徐慧真抱有美好希望的“真理平天”四字名组合更是彰显“求真求理”的徐家家风。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郝金明用几个成语概括了他心中对于“真理平天”的理解解读。

作为剧中“牛爷”的人物原型,郝金明本色出演了这个举手投足间透着京味儿、有里有面的老北京角色。徐慧真给小酒馆定下概不赊账的的规矩,唯独对“牛爷”例外,因为知道“牛爷”压根不差钱,要的就是面儿。

郝金明自我剖析称,“牛爷”其实是规矩的代表,是传统文化、传承人的代表,是讲理的,是仗义的,在他身上有5种气节,和气、义气、局气、豪气、正气,有时候还显点霸气。

牛爷“活了”!郝金明说,其实,每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无不得益于剧本巧思和演员演绎的有力加持。而创作的最大魅力,就是让人物在戏里毫无痕迹地“活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