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搅局”下,传统PC的计算霸主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为用户无需固守在电脑桌前,无论身处何地都可借助掌中设备去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然而,在竞争更为激烈的移动市场,唯有“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更好地立足和生存。

手机屏幕“不简单”

对智能手机而言,最能彰显品牌技术底蕴的并非CPU、内存和摄像头等参数,因为这些硬件都可公开批量采购。而真正的“独门秘籍”,往往存在于整天以我们眼睛打交道的屏幕身上。

独特的曲面形态

提到“曲屏手机”,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LG在2013年底推出的“G Flex”,这款手机将聚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POLED)显示屏和弯曲OLED面板安装在塑料基板上(没有安装在玻璃上),而且还选择了由堆叠与摺叠专利技术设计而成的弯曲形电池组,最终赋予了G Flex独特的外形和耐用性(图1)。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1)

如果说LG G Flex弯曲的初衷是让用户获得更佳的持握感并提高通话质量,那三星Note Edge弯曲的意义就在于开创了全新的使用体验和生态系统,借由APP去挖掘侧屏在功能和易用性上的潜力。虽然现在可充分发挥Edge侧屏优势的APP不多,但这种创新的技术已然值得我们肯定。

艳丽的AMOLED屏幕

在“IPS”一统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江山的今天,三星特有的“AMOLED”(如今以Super AMOLED为主)就显得有些鹤立独行了。用惯了三星Galaxy S或Note旗舰系列手机的用户,再接触其他品牌手机时往往很难适应:屏幕色彩不够艳丽、纯黑背景会有漏光、可视角度似乎也要下降不少。究其原因,则是AMOLED屏幕的每个像素点都能自发光,可呈现出超过90%的Adobe RGB色彩范围。此外,AMOLED还可以完全关闭单个像素的亮光,使其对比度轻松超过100000:1。

以上特性造就了AMOLED的独特优势:自发光无需背光灯(省电)、无视角盲区、色彩极为鲜艳、可完美显示纯黑的画面(图3)。当然,也有部分用户会觉得AMOLED屏幕的饱和度太高画面有所失真,但瑕不掩瑜,在于IPS屏幕的对比中,更多用户还是会偏向更讨好用户眼睛的AMOLED。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2)

图3:AMOLED屏幕的最大优势就是色彩和无漏光

好消息是,AMOLED并非仅被三星独占,其他品牌也可采购并武装到旗下的产品中。其中的代表包括金立ELIFE S5.5/S5.1、OPPO R5和VIVO X5 Max(图4),这些主打极致纤薄的新品清一色都采用了AMOLED。原因很简单,AMOLED更好看,而其省电的特性,也能密闭超薄手机电池容量偏低的缺点。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3)

图4 :目前最薄的手机VIVO X5 Max

总之,智能手机的硬件规格再高,只能体现在跑分和极少数大型游戏的体验中。而源自屏幕的技术创新和功能特色,则是最能打动消费者心理防线的卖点。

符合“国情”的双卡双待

虽然很多手机玩家会图便宜选择非正规渠道的水货手机,但更多的手机用户却钟情于国行产品。原因无它,国行手机大都支持“双卡双待”,而这个功能也就成为国内手机的“独门秘籍”。

最符合国情的功能

国外的运营商大都支持“携号转网”,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资费和网络质量随时“倒戈”。而国内通讯市场处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足鼎立时代,不同的网络制式导致了设备间的兼容性问题。因此,以“全网通”、“双4G”、“双卡双待”等功能为卖点的手机在国内遍地开花。其中,可以安装更多SIM卡,支持更多4G网络的双卡手机,自然成为了国内用户眼中的香饽饽。以三星历代的旗舰手机为例,都会针对各大运营商推出定制的双卡版。

双卡里面秘密多

虽然国内双卡双待手机不计其数,但它们在功能和技术上依旧存在很大差距,成为各大品牌彰显实力的舞台。首先就是SIM卡槽,为了尽可能将手机打造得更轻薄,可同时容纳2个SIM卡的卡托已成趋势。此时,如果能让某个卡槽可选择性地安装SIM卡或TF存储卡,无疑就是独门秘籍的体现所在了(图5)。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4)

图5 :让SIM卡托选择性地安装SIM卡或TF卡无疑是很人性化的设计

小提示

是否支持“双通”功能,也是考验双卡手机的准绳。简单来说,双卡双待单通手机在A卡通话时,B卡就会一直处于通话中;而双卡双待双通手机,A卡和B卡则可以同时接通电话,我们可随时进行手动切换。

进入4G时代后,“双4G”就成为了很多双卡手机的卖点。但是,双4G的背后也是大有乾坤。比如,某些手机只有主SIM卡位支持双4G,而辅SIM卡位仅支持2G。哪怕是两个SIM卡都支持4G的手机,在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限制。以华为Mate7顶配版为例,它的2个SIM卡槽均支持联通或移动4G/3G/2G网络,但同时只能指定一个卡槽使用4G网络(另一个卡槽自动切换到2G),在相关设置界面可手动进行软切换(图6)。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5)

图6 :Mate7的SIM卡设置界面,用户可手动选择4G、联网等功能指定给任意SIM卡

旋转摄像头和闪充技术

自iPhone 5S开始,指纹识别技术已经在智能手机领域普及,不算是什么“独门绝技”了。因此,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那些更能激发“荷尔蒙”(购买欲望)的创新技术吧。

为自拍而生的旋转摄像头

对以女性为代表的时尚达人而言,智能手机的性能可以不是最强,但自拍的照片一定要是美美的。于是,智能手机逐渐走进了强化自拍的发展轨道上。可惜,限于机身结构的束缚,前置摄像头的规格往往不如后置摄像头,而这也就影响了最终自拍的成像效果。为此,有些自拍手机给前置摄像头添加闪光灯(图1),还有很多手机引入了旋转摄像头的概念,前后都能“共享”同一规格的摄像头。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6)

图1 :联想S90手机的前置闪光灯

其实旋转摄像头的历史很悠久,“功能机”时代的三星SGH-D828、诺基亚3250等手机就已配备了可180度旋转的摄像头。在智能手机时代,OPPO N1/N3无疑将旋转摄像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将手动旋转升级为电动旋转的N3,凭借精密的步进马达能以0.012度进行旋转拍照(图2),进一步增强了自拍体验。除了OPPO,朵唯推出的“逆客影像手机”也采用了旋转摄像头,只是该摄像头的旋转角度不如N1/N3,在旋转的结构上也不够精密和美观(图3)。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7)

图2 :OPPO N3的电动旋转摄像头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8)

图3 :朵唯逆客影像手机

享受更快速的充电速度

对热衷微信、微博、QQ、游戏的手机玩家而言,很多智能手机连“一天一充”都做不到了,如何利用碎片化时间尽可能帮手机恢复电力就是重中之重了。而来自OPPO的“VOOC闪充”就是迄今为止手机领域的最佳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功率(P)=电压(U)×电流(I),在电池电量不变的情况下,功率大小就等同于充电速度。而“VOOC闪充”的工作原理则是低电压高电流,并使用并联电路的方式进行分流,在保持5V电压不变的同时,将充电电流提升到了4.5A~5A(图4),从而大幅缩短电池的充电速度,只需30分钟即可充满75%的电量(以3000mAh电池为例)。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9)

图4 :从OPPO N3开始,闪充充电器的体积也得以大幅瘦身,更利于携带

为了避免安全隐患,“VOOC闪充”需要对手机、电池、充电器进行重新定制。比如,将USB接口的针脚数量从5pin增加到7pin,充电器内加入MCU智能芯片以判断连接的手机是否符合闪充标准,在手机和电池内部也要设立安全防护机制,在电压或电流失控的时候进行调节和掐断。由于闲置颇多,“VOOC闪充”技术目前也仅是OPPO独家的技术。

火速链接

如果你想了解有关VOOC闪充技术的更多背后秘密,请参考本刊2014年09期《更大﹒更快﹒可换手机如何解决“续航危机”》这篇文章。

好消息是,今后所有采用高通处理器设计的手机也有机会体验到类似“VOOC闪充”的快速充电能力,而高通则将其称之为“QuickCharge 2.0”。和VOOC以增加电流提高充电效率的方式不同,Quick Charge 2.0选择了增加电压的方式,可通过从5V加压到9V或12V缩短充电时间。高通表示该技术能在30分钟内为一款电池容量为3300mAH的智能手机充入60%的电量(图5)。可惜,Quick Charge在手机端和充电器端的技术还并不成熟,仅有少数手机(如nubia)支持Quick Charge 2.0中的9V快充(还不支持12V),而且还需要另配专用的充电器。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10)

图5

用于“保命”的防水绝技

当移动设备用过一段时间后,其内部保存的数据和信息的价值,往往已经超越设备自身的价格。因此,能为设备寻得一项“保命绝技”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还原防水手机的秘密

在智能手机领域,防水功能并非某一品牌的独门绝技,早有摩托罗拉Defy,今有索尼、三星(S5)和LG(G3)等品牌的旗舰产品(图6),而这一功能也有望成为未来更多高端手机的标准。然而,迄今为止能将防水技术贯彻始终的,还要数索尼旗下的手机和平板们:论及防水手机的数量,索尼一家的产品要比其他品牌防水手机捆绑起来还要多(图7)。因此,将防水功能视为索尼手机的独门绝技也并不为过。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11)

图6 :S5应该是最被国内用户熟悉的三星品牌防水手机了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12)

图7 :把防水功能引入民用平板领域的,目前也暂且只有索尼一家

那么,手机是如何实现防水功能的呢?答案就源于隐藏在手机外屏(保护玻璃+触控屏)、LCD显示屏、边框、主板、电池、后盖等组建内的防水胶条和密封圈,以及防水纳米涂层等技术的帮忙了。需要注意的是,切忌拿防水手机蒸桑拿,因为桑拿过程温度和湿度会导致塑料膨胀和防水胶老化(破坏密闭结构)、玻璃内产生水雾或水滴(电路杀手)。

火速链接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手机的防水原理,请参考本刊2014年08期《来水不惧防水手机那些事》这篇文章。

那些防水的“小玩意”

除了手机和平板外,防水功能也逐渐被更多移动设备所接纳,比如来自HTC旗下的RE相机(图8)。这款小玩意支持IPX7级别防尘防水,可在水下1米正常工作30分钟。如果购买了镜头盖和电池挡板等配件,则可将防水级别提升至IPX8(3米深的水下工作2小时)。就防水能力而言,HTC RE的表现足以让以“极限运动专用相机”自居的GoPro汗颜。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13)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14)

图8 :HTC的RE相机,本期杂志有该产品的详细评测

在防水功能未完全普及的今天,拥有这一“保命绝技”的设备应该值得我们尊敬。当遇到暴雨等极端天气时,支持防水的它们可以让你轻松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Wintel联盟的最新绝招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以英特尔和微软为代表的“Wintel”阵营曾被ARM+Android阵营折腾得不轻,几乎失去了对移动设备的话语权。然而,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各种Wintel平板终于得以翻身。而这背后,则是源于英特尔和微软的最新绝招。

以工艺支撑横扫天下

X86架构处理器性能强悍,但功耗奇高;ARM架构处理器性能偏弱,但贵在省电。这是业内公认的事实,在手机平板变得越加纤薄之际,按理说X86处理器是没有机会进驻移动设备体内的,但英特尔却凭借制程工艺的领先优势做到了。

我们都知道,制程工艺越先进,可以在相同面积的晶圆上切割出更多的CPU从而降低成本(图9),还能在CPU内部集成更多晶体管来提高性能,最重要的是还可进一步降低CPU功耗和发热量。目前ARM阵营最先进的支撑工艺仍以28nm为主,而英特尔针对移动设备定制BayTrail-T处理器已经更新到了22nm,最新推出的酷睿M更是进化到了14nm(图10)。在工艺上的绝对优势,已经将X86与ARM在功耗之间的差距抹平。有了独步天下的工艺技术,英特尔在2015年的表现值得期待。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15)

图9 :先进的制程工艺可在同一晶圆上生产更多芯片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16)

图10 :14nm的酷睿M,在保证强悍性能的同时,芯片面积更小,功耗更低

上下通吃的移动版Windows 10

作为Wintel联盟成员,微软也将为Windows赋予最新的绝技。具最新的消息表明,微软将针对手机和平板等设备推出“Windows 10移动版”(图11),该系统不仅支持X86架构处理器,还提供了对ARM处理器的支持(以高通旗下CPU为主)。此外,移动版的Windows 10还有可能直接安装和运行Android系统的APK程序,从而解决触控APP资源匮乏的窘境。令人欣慰的是,Windows10移动版甚至还可能完全免费,进一步降低用户的投资成本。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17)

图11

我们可以将Windows 10移动版看做是Windows Phone和Windows RT综合版,它可能会失去对exe程序和传统桌面的支持,并仅能运行WindowsStore和Metro Style里的应用,但有望将ARM和APK这两大卖点基于一身的新系统,无疑是值得我们期待的。今后,我们可以在不同尺寸的设备上,体验到相同使用风格的Windows(图12)。

移动业务需求趋势(那些移动领域的不传之秘)(18)

图12

小提示

微软在2015年1月21日才会发布更多有关Windows 10移动版的消息,其具体功能和特性可能与本文介绍的有所出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