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睿:

《我读感知论》随想录(42)

有与无和求与去

我有什么?我无什么?人们都关心“有”和“无”后面的“什么”,而对“我”与“有”和“无”的关系漠不关心。我为什么有?我为什么无?人们无从得知,这一片空白让几千年的智者都汗颜。只有苏格拉底率先觉悟,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我”既然能将“有”和“无”连接起来,这个“我”不就是本源吗?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道理。“有”和“无”都呈现在“我”这,由“我”开始,又由“我”结束。

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1)

“我”是什么?我是肉体和精神?不,那些都不是真的“我”,那些只是“我”有的,“我”还有“无”的。“我”无的是什么?“我”无的就是“我”有的。这个道理人明白吗?明白才怪,要是明白就不会是现在这般样子。人只会觉得别人说的有问题,不会觉得自己理解的有问题。明白是谁的明白?觉悟是谁的觉悟?不是别人的,而是自己的。

人会感觉这段话说的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但人若能理解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状态就不会矛盾了。存在就是在感知,我存在在感知。在感知什么?什么都在感知。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一种“无”的状态,因为我们不知道到底要感知什么。我们也可以把这句话理解成一种“有”的状态,从这句话开始,就呈现为“什么”。现在我们可以来梳理一下,自感知运动(存在就是在感知)开始以来,“无”的状态就开始了,“有”的状态也开始了。是先有“无”还是先有“有”?“无”和“有”同时有,因为这个里面“无”就是“有”。现在我们明白了吧,二元同时产生,不分先后,不是“有”产生“无”,也不是“无”产生“有”,“有”和“无”同时产生,“有”就是“无”,“无”就是“有”。

可能这个我们还无法理解,但我们只需要知道,我们有的是“感知”,无的也是“感知”就行。感知本身没有什么矛盾,“有”和“无”皆由感知而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还会认为有绝对存在的事物吗?没有,因为任何存在都有一个相对,就是相对于感知。就像我们人一样,所有事物都相对于我们人的感知,这就是事实,比无法改变的客观事实更具说服力。所以人还幻想着有这无那,非此即彼的存在吗?在相对世界中不可能有这无那,非此即彼。这就是说,在相对世界中,不可能有好无坏,有真无假,有善无恶,有美无丑,有强无弱,有富无贫,有爱无恨……人会说,这么简单的道理我知道。知道?知道为什么要“求”,几乎先今所有人的行为活动都离不开一个“求”字。“求”什么?求好,求真,求善,求美,求强,求富,求爱……人们求这些,那人们“去”哪些?去坏,去假,去恶,去丑,去弱,去贫,去恨……可能思维敏捷的人会发现,这个“去”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去掉,二是去做。

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2)

“去掉”和“去做”有什么区别?“去掉”指思想观念中的消除,“去做”指行为活动中的成为。什么意思?我们因为要消除一切坏的,所以成为了一切坏的。现在知道我们为什么痛苦了吧,我们因为要消除痛苦,所以成为了痛苦。而我们去“求”意味着我们没有,我们永远都在这种“没有”的状态中。这不禁让人们觉得有些愤怒,我痛苦想要消除还有错?思想观念上的消除,主观意识上的消除不会真正消除,反而会加深。人的精神痛苦,越是想消除,就越是痛苦。那要怎么做才能真正地消除痛苦?反着做就可以了,去好,去真,去善,去美,去强,去富,去爱……思想观念中消除(去除)一切好的,行为活动中成为(去做)一切好的。不用去求坏,求假,求恶,求丑,求弱,求贫,求恨……吗?用不着,没有谁愿意把追求痛苦作为动力,追求痛苦本身就不是动力。所以,不用去求一切坏的,因为求坏是没有动力的,那纯粹就是自讨苦吃。

我们对于好的事物,大多都是用“求”的方式获取,就连存在,我们也是去“求”。可以说,追求美好是我们这几千年来的动力,正是由于痛苦,由于我们想要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我们才进化,我们才有了人类文明。但是,我们其实不知道,我们求不到任何东西,因为任何东西都不是我们“求”出来的,而是我们“做”出来的,“求”只是人精神观念中的害怕,“求”只是人主观上的生产。人在求好的同时产生了一切坏的,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我们从来都没有反思自己追求的这一行为是否合理,我们认为好的事物就是求到的。看,逐梦,什么叫逐梦?追求梦想。我们一切行为和目的,一切存在和意义都离不开“追求”一词,我们已经被“追求”绑架了。我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如果所有人都去“求好”而不去“做好”,那天下哪来的好?直到现在,我们还要死皮赖脸说“好是客观存在的”吗?

从不同角度去理解的意义(存在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3)

我有什么?无什么?我有的是感知,无的也是感知。我求什么?去什么?我求感知愉悦,去一切好的。(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