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头,是动物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信息和交流的“工具”,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杂文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杂文技巧(杂文舌头功能说)

杂文技巧

舌头,是动物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递信息和交流的“工具”。

自然界中爬行动物——蛇的舌头叫“信”,它既长且分叉,可以在嘴里不停地伸缩,来侦察和判断附近的猎物和物体,以采取相应的对策。蜗牛是一种害虫,它的舌头上布满了上千万个细小的牙齿,能在植物幼苗的枝干上刮来刮去,把植物汁液和嫩芽刮进嘴里,导致植物死亡。而作为“森林卫士”的啄木鸟,则有一张又细又长并带有倒刺的舌头,当它发现害虫时,就用凿子似的喙凿开树上的蛀孔,然后把舌头伸进去,将害虫钩出来吃掉。

动物舌头的利害可见一斑。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自然要更胜一筹。古代希腊有一个关于舌头的故事:那是伊索做奴隶的时候,一次主人要宴请一些哲学家,吩咐他置办一桌酒肴,“要煮最好的菜”。于是伊索便搜集了各种动物的舌头,备了一桌舌头宴,主人见状大吃一惊,责问何以如此?伊索回答:“你吩咐为客人做最好的菜,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对哲学家来说,舌头不是最好的菜吗?”客人们听了都大笑起来。主人又命他再办一桌酒宴,“菜要最坏的”,结果开席时又是一桌舌头宴,主人大发雷霆,伊索幽默地说:“难道一切坏事不都是从口而出吗?舌头是最好的东西,也是最坏的东西啊!”

舌头的功能可谓妙极。它除去具有辨别滋味,帮助咀嚼的作用之外,最大的功能就是发音说话。有的人说实话、讲真话,实事求是,据理力争,因此才有了能言善辩的三国蜀相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就了“三分天下”的雄才壮举;才有了唐代魏征直言进谏、政治修明的“贞观之治”;才有了文韬武略的一代伟人周恩来,为民族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也有另外一些人,喜做嚼舌绕舌续舌巧舌之使,他们捂着嘴巴、贴着耳朵,嘁嘁喳喳、嘀嘀咕咕,颠倒黑白、无中生有、欺上瞒下、造谣中伤,谎言可以说成真理,恶行可以译成美名。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在庞涓的舌头翻滚下造成终身残废;民族英雄岳飞在秦桧的舌头鼓噪下“莫须有”地枉送了性命。

舌头啊舌头,你自由伸缩,上下翻飞,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既能把人捧上天宫仙界,又能把人打入十八层地狱,成也舌头,败也舌头。为此古代刑法中就有对玩弄舌头者割而烹之的制裁。我国刑法中也明确制定了诬陷诽谤罪的条款。但因言获罪,言多必失,出言不逊、言而无信等等。依然还在不断地发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