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危机爆发会有什么后果(信任的危机非常时期)(1)

文:杨继刚

来源:转型刚刚好

信任危机爆发会有什么后果(信任的危机非常时期)(2)


信任危机爆发会有什么后果(信任的危机非常时期)(3)

此刻,处于疫情区的朋友们仍在经历种种考验。吃饭看病,照护老人,照看孩子,调节自己和家人的情绪,还要设定闹铃抢菜,在各种群里回复和应答,还要合计着家里的储备能用多久,还要在期望与失望间循环往复。除了感同身受,我们可能无法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我们知道,越是非常时期,越需要关注人心和温度


这个时候,与异常焦虑相伴的,往往是朋友圈和手机群里的各种消息和数据。有令人悲愤的经历,也有温暖人心的感动,有图文留痕的作秀,也有放大焦虑的“带货”。这个时候,极其考验常识与判断力,因为谣言和谎言伴随其间,有时还被包装成不容怀疑的样子。不是所有人都会对照信息源、正反观点论述、数据准确性与全面性等内容进行考证,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扫一眼标题,带上自己本身就有的立场和认知,不用看内容就已经下定论了,到底是谣言还是真相,反而不是人们所关心的。


信任的时间法则

建立信任需要若干年

毁掉信任却是一瞬间


渐渐地,我们会发现,对于有些人、有些媒体或组织所发出的信息,人们选择不再相信,甚至连标题符号都不信。这是一种极度缺乏信任的表现,或者是原来很信任,但后来信任被摧毁后的一种反应。多年前的郭美美事件、天价餐费事件,几乎让某红会的公信力丧失殆尽;而那起监守自盗极其荒唐的黑幕,又让福彩行业经受了一轮信任的考验;那家一会海参跑了,一会扇贝跑了的上市公司,一度让股民失望之极;而那家203亿存货一夜凭空消失,总计300亿财务造假的药业企业,一度让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成为笑话。正应了那句话:建立信任需要若干年,但毁掉信任却是一瞬间


回到企业层面,信任弥足珍贵。对外部客户而言,没有客户对公司的信任,买单这事不可能发生,更不要有盈利和增长;对内部员工而言,没有员工对公司的信任,所谓员工敬业度和忠诚度就无从谈起;对合作伙伴而言,没有合作伙伴的信任,就很难有产业链上的战略协同,很难构建战略控制点与持续竞争力,正所谓独木难成林。越是在非常时期,信任越会成为一家公司的“硬通货”,越能换来客户的支持,员工的追随与合作伙伴的相助。换个角度而言,当一家公司面临危机时刻,也可以理解为,这家公司的信任体系出了问题,因此,除了外部环境与突发事件的不可抗力外,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破产的本质,其实就是信任(信用)破产。疫情当下,很多企业都面临信任考验。今天,我们不讨论个体信任,而是回到组织信任层面关注一个问题:非常时期,信任去哪了?


情况一:信任破产

“不信任”被放大


有的公司,平时看起来一团和气,但彼此不信任。比如,经常有办公室政治、谣言漫天飞、相互之间保留或隐藏信息、抢功、私底下指责别人、无数的“会后会”、经常找借口编理由、马屁文化、跨部门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谁是谁的人等等。


问题是:既然“不信任”如此强烈,为何没出大问题?有两个原因。要么是垄断型企业,不考虑或少考虑外部竞争,业绩不愁,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别侵犯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平时打哈哈能过去就行了;要么所处行业正处于风口浪尖,正所谓黄金时代来钱快,不愁业绩增长,很多问题可以暂时被掩盖,大家看在业绩增长的份上,有钱赚,有福利,有升职,表面“装”一下信任,还是可以滴。


可到了非常时期,尤其是随着外部环境发生恶化,之前种种被掩盖起来的“不信任”被层层放大,来个大爆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公司一遇到危机,客户不再来订单,员工们立马各奔前程,合作伙伴马上来讨债,哪有什么情感与关系可言。说到底,这是企业自己造的孽,怨不得别人,老板和管理者要承担“信任破产”的责任。大家也可以用这个视角,去看那些一遇到危机就“作鸟兽散”的公司,真正的危机早就存在了,只不过缺少一个导火索而已


解决方案:


想在短期内重建信任?根本不可能。除了一些还具有“壳”价值的企业一卖了之外,大多数面临信任破产的企业都已成往事。如果真的想刮骨疗伤,需要企业在“不死”的情况下,回到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去重构信任。因此,老板们要接受业务萎缩,要接受组织缩减,回到优势业务,回到核心团队,围绕企业使命、愿景与价值观重建信任,要从零到一,这不亚于一家企业的新生。


情况二:信任透支

承诺“不兑现”


与第一种情况不同,这类型的企业,企业文化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团队成员之间也能相互协作,有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尽管避免不了碰撞和冲突,但彼此有信任,团队有共识。一般而言,这类企业经得起风浪与考验,信任度还算可以。


这类企业的问题出在哪里?不是关系,也不是办公室政治,而是承诺兑现问题,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画饼”。其实,“画饼”是管理者的必修课,无所谓贬义词还是褒义词。本质上,“画饼”就是在向客户、员工与合作伙伴及利益相关人,描述企业要想实现的一种未来。未来毕竟是未来,能不能实现,当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事实上,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们也都能理解,不一定会把企业所有的“画饼”当真。


以给员工“画饼”为例。业务风调雨顺时,老板画了十个饼,实现了六个,在员工看来,这就不错了,剩下的四个没实现,大多数员工能够理解。可到了非常时期,老板画的十个饼,能实现1-2个就不错了,甚至可能一个都实现不了。这个时候,“画饼”就不灵了,员工对公司的信任开始打折,如果上级的承诺总是不兑现,信任就会被透支,这个时候,人才流失、勾心斗角、自我保护、相互隐瞒、彼此不合作等,就成为企业的“信任税”,一定程度上会加速企业的下滑,让增长变得更加艰难。


解决方案:


重建信任的关键,在于兑现承诺,重新把“画的饼”实现。因此,管理者需要做两件事。第一,坦诚的与大家沟通,为什么之前的饼没兑现,真诚面对问题,主动承担责任,并和大家一起讨论,问题出在哪,该如何改进。这个时候,选择几个未如期兑现的承诺,想方设法亡羊补牢,其实对重建团队信任非常重要;第二,以身作则做出改变,为大家做出示范,少说多做,带领团队取得小胜利,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小胜利,重新构建团队信任,让透支的信任再弥补回来


情况三:信任失效

没给账户充值


这类公司日常的信任度很高,上下级与跨部门之间保持真诚的沟通,处理问题和冲突的方式公开透明,大家奔着职业化与简单化做事,相互之间没有弯弯绕,团队成员的信任度很高。


但要明白,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彼此都有各自的“信任账户”。就像你的银行账户一样,有取款,有存款,大家之间的多次互动就构成了信任账户的收支情况,因此,信任账户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没有谁的信任账户是可以“躺平”或提前实现“信任自由”(借用财务自由的逻辑)的。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懂得,当企业面临非常时期,尤其是遇到业务转型、组织变革、遇到外部市场挑战等情况下,过往的信任积分很容易出现收支不平衡的情况,经常吃老本,以往的信任积分就失效了


解决方案:


为信任账户充值,是任何时期都要坚持的动作。到了非常时期,管理者更要鼓励员工相互协作,增强彼此的信任,通过一起打胜仗的方式,增加信任积分。同时,对老板和管理者而言,非常时期哪些行为更能增加信任积分?在我看来,以身作则、做正确的事(给团队明确的战略方向)、兑现承诺、保持行为与价值观的一致性这四条非常重要。


(全文完)




为了帮助HR洞悉企业人力资源数据发展的瓶颈与桎梏,掌握数据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不同阶段决策中的应用实践,学会用数据提升人力资源效能价值的转型思路(系统与数据的整合框架思维)。


知行韬略特邀著名人力资源专家杨文浩老师于4月26日到4月28日在线上开启《数字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化驱动人效提升公开课》,诚挚邀请您的到来!


扫海报二维码或阅读原文预约席位↓


信任危机爆发会有什么后果(信任的危机非常时期)(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