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有一批青铜器被摆在非常显眼的位置展览,往来的游客无不被它们奇特的造型,精湛的技术所折服。这批青铜器包括簋、盉、壶等,一共5件礼器,它们全部来自同一个地方——陕西省临潼市西段村。
在五件国宝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件名叫“利簋”的青铜器,因为发音与“厉鬼”相同,它还被参观者戏称为阎王爷的御用器物。文物专家介绍说,簋在商周时期,是一种餐具,用来盛放煮熟的各种饭食。在商周时期,青铜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贵重物品,所以青铜簋一般只有王后才能使用,一般百姓根本用不起。
簋除了用作餐具,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在《周礼》中记载:“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说明簋与鼎一样,都是在祭祀天地、祖先时的一种礼器,不同身份使用的数量也有严格的要求,绝对不允许任何人僭越。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青铜簋,在地下沉睡了三千多年,直到1976年春天,陕西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兴修水利的时候,一位挖土的农民偶然间挖出了地下的青铜器窖藏,闻讯赶来的考古队将它从地下挖出,才让这件国宝重见天日。
经过仔细勘探、挖掘之后,考古队发现这是一座西周早期的古代遗址,面积超过两万平方米,村民发现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窖藏,共出土青铜礼器5件,其它青铜器、兵器、车马器总共100余件。
陕西省作为中国地下文物最丰富的省份之一,每年出土的青铜器不计其数,所以这件青铜簋在出土之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被当做一般文物收藏于县文化馆。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古文字专家意外发现,在青铜簋的底部刻有铭文,一共32个字。正是这32个不起眼的铭文,揭开了一个千古谜团。
利簋底部的铭文是:“珷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右史利金,用作施公宝尊彝。”
铭文发现之后,有关部门立刻组织100多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对铭文进行翻译、解读。最终弄清了32字铭文的意思: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天刚亮,周武王下达了进攻商朝首都朝歌的命令,战斗一直进行到晚上,周朝大军才攻克朝歌。为了庆祝胜利,在战斗结束八天之后,周武王论功行赏,赏赐给右史(官名)利(人名)青铜。利为了纪念,就用这些青铜铸造了一件簋,来纪念自己的祖先。
《尚书·牧誓》、《周书·世俘》等文献对于武王伐纣的这场战斗都有记载,史称“牧野之战”,但对于战斗进行的具体时间,却一直是个谜。数十年来,研究先秦史的各路专家甚至给出了40多个结果,时间相差一百多年,直到“利簋”的出土,才确定“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就是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同时利簋也是现在已知的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而且它对于商周时期的断代研究,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历史、文物价值无可估量。因此,利簋被收录为“国家宝藏”,为确保安全稳妥,100多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联名上书,要求对利簋采取最高等级的限制,禁止出国展览。
参考文献:《周礼》、《尚书·牧誓》、《周书·世俘》
,